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篇目
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篇目
硕士73人(篇) | |||
答辩人 |
研究方向 |
论文题目 |
专业\论文导师 |
吴淑婷 |
培养合作意识对于弦乐四重奏演奏的意义 |
郑石生 | |
金鑫 |
弦乐四重奏音准初探 |
何弦 | |
刘璐璐 |
中提琴 |
勃拉姆斯两首中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分析和演绎研究 |
沈西蒂 |
王瑾 |
指挥 |
合唱热身训练技巧 |
|
朱琪 |
指挥 |
指挥动作的符号体系 |
曹通一 |
全舜玲 |
美声 |
勃拉姆斯“四首严肃的歌”浅析 |
徐宜\沈旋 |
胡古月 |
美声 |
瓦格纳“5首韦森东克歌曲”浅析 |
徐宜\沈旋 |
黄荣海 |
美声 |
莫扎特歌剧《唐璜》钟唐璜角色形象之塑造 |
|
尹晶晶 |
长笛 |
德奥长笛学派的形成与研究 |
何声奇 |
李聪 |
单簧管 |
浅议影响单簧管音色的主观因素 |
赵增茂 |
杨筱音 |
声乐教学法 |
青主的两首代表性艺术歌曲《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的创作和演唱分析 |
莫纪纲 |
陈静 |
声乐教学法 |
李斯特艺术歌曲初探 |
陈敏庄\沈旋 |
符小珍 |
美声 |
柏辽兹《浮士德的沉沦》中玛格丽特的角色创造 |
陈敏庄\沈旋 |
周艳霞 |
美声 |
就音乐剧演唱风格的多元性—论《变身怪医》中声音与角色的塑造 |
卞敬祖\陶辛 |
玄萌萌 |
作品分析 |
论柴可夫斯基器乐作品中民歌的运用 |
|
刘琦 |
作品分析 |
柴可夫斯基对舞剧音乐的革新 |
钱亦平 |
赵雪晖 |
美声 |
析歌剧《诺尔玛》及其女主人公的形象 |
陈小群\倪瑞霖 |
孙静 |
美声 |
论柏辽兹声乐套曲《夏夜》的风格与演唱 |
陈其莲 |
陈艺 |
美声 |
试论普朗克的艺术歌曲创作及其演唱实践 |
陈其莲\杨燕迪 |
王媛媛 |
音乐教育综合教学法 |
建国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变迁 |
余丹红 |
冯承文 |
音乐教育综合教学法 |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知问题研究 |
余丹红 |
张茂林 |
美声 |
关于威尔第歌剧《Flstaff》中Flstaff这一角色的音乐及人物形象塑造 |
张仁清\陈鸿铎 |
涂怡岚 |
美声 |
论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中的整体观 |
顾平\陶辛 |
姜芳 |
美声 |
贝利尼歌剧女高音咏叹调研究 |
陈小群\陶辛 |
沈洁 |
美声 |
论亨利•迪帕克艺术歌曲的研究与表演 |
陈小群\陈鸿铎 |
朱莉 |
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
国外音乐教育理念引入过程中的我国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研究 |
余丹红 |
李世钦 |
音乐教育比较研究 |
我国音乐学院背景中的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研究 |
余丹红 |
童师柳 |
作品分析 |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研究 |
钱亦平 |
颜咏 |
作品分析 |
舒伯特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研究 |
钱亦平 |
李莉 |
琵琶 |
江南丝竹中的琵琶演奏艺术 |
李景侠\郭树荟 |
汝艺 |
二胡 |
论王建民的二胡创作对二胡艺术发展的意义 |
王永德\陈应时 |
张毅 |
钢琴教学研究 |
克列门蒂《名手之道》研究 |
苏彬\陶辛 |
郑琳 |
钢琴教学研究 |
舒伯特《G大调奏鸣曲(D894)》之版本研究 |
姚世真\赵晓生 |
冯锦绣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
上海钢琴考级历史及其文化产业研究 |
|
田飞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
从“百代小红楼”考察民国时期上海的唱片业发展和影响 |
洛秦 |
胡眺 |
民声 |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吴碧霞歌唱艺术个案析 |
郑倜\黄白 |
王芳 |
民声 |
传统声乐在交响新著的创新运用 |
常留柱\黄白 |
易宁艳 |
民声 |
古代诗词歌曲演唱探微 |
石林\林华 |
方旻 |
钢琴 |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集《瞬间幻影》op22的研究 |
苏彬\孙维权 |
朱丹丹 |
音乐文献编译 |
译著《音乐沉思—音乐学面临挑》[(美)约瑟夫•科尔曼著] |
|
杨婧 |
音乐美学 |
关于伦纳德.迈尔风格理论的研究 |
杨燕迪 |
李绚 |
西方音乐史 |
帕格尼尼小提琴炫技风格研究 |
沈旋 |
曹耿献 |
西方音乐史 |
第一实践和第二实践研究 |
陶辛 |
徐婷婷 |
琵琶 |
苏州弹词的伴奏乐器—琵琶 |
李景侠\王灿 |
郭梅 |
琵琶 |
卫仲乐琵琶演奏艺术研究 |
李景侠\肖梅 |
徐晓霞 |
中国古代 音乐史 |
圆筒类拉弦乐器形制演变研究 |
洛秦 |
黄艺鸥 |
中国古代 音乐史 |
方响形态及其历史文化研究 |
洛秦 |
谢倩 |
音乐剧研究 |
《剧院魅影》研究 |
陶辛 |
房大磊 |
电子音乐与录音艺术研究 |
硬件DSP系统在交互式音乐及装置艺术中的应用初探 |
陈强斌 |
栾珺 |
钢琴教学法 |
钢琴演奏指法选择的基础实践和基本原则 |
方百里 |
冯熠 |
钢琴教学法 |
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研究—技术系统、艺术特色与维也纳古典主义钢琴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 |
赵晓生 |
徐乐娜 |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 |
论传统民歌在文化旅游中的转型—我国南方三个旅游景点的考察思辨 |
|
缪丹艳 |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 |
中国古代民歌辑录的事略综考 |
黄允箴 |
张驰 |
钢琴教学法 |
贝多芬1800年之前钢琴作品中的C小调情结 |
赵晓生 |
范氏秋安 |
古筝 |
越南筝演奏技法研究 |
孙文妍\陈应时 |
金晓曦 |
音乐剧研究 |
从《卖花女》到《窈窕淑女》 |
陶辛 |
姚磊 |
音乐剧研究 |
音乐剧《悲惨世界》研究 |
陶辛 |
沈菡 |
音乐教育史 |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发展 |
刘靖之 |
彭阳 |
音乐审美心理学 |
多声音乐思维的心理机制 |
林华 |
苑文颖 |
即兴伴奏与键盘和声 |
键盘和声教材比较研究—对我国和声教学改革的启发 |
孙维权 |
蔡常青 |
即兴伴奏与键盘和声 |
8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钢琴即兴配弹教材研究 |
孙维权 |
李恩惠 |
钢琴 |
韩国钢琴音乐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传统 |
赵晓生 |
钱蕊嫣 |
钢琴教学研究 |
Articulation在海顿钢琴奏鸣曲演奏中的表情功能 |
周薇 |
王佳 |
音乐教育管理 |
试论我国中等音乐学校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
江明惇 |
王楠 |
音乐教育管理 |
论专业音乐教育管理学的构建 |
江明惇 |
汪静一 |
东方音乐研究 |
从《原野》与《夕鹤》看中日两国对西方歌剧的接受与理解 |
|
黄祖平 |
作品分析 |
论肖邦《g小调叙事曲》主题—动机的贯穿发展 |
钱亦平 |
缪微微 |
和声技术研究 |
论利盖蒂中后期作品中音高组织方式及其功能 |
|
李一 |
配器技术研究 |
威伯恩《五首管弦乐曲》Op.10的音色—音响结构初探 |
尹明五 |
向征 |
作曲 |
斯特拉文斯基《四重奏小品三首》中音高与节奏的结构力作用 |
|
王茕 |
复调史论研究 |
从布鲁克纳第三弥撒曲看复调技法与宗教音乐的发展 |
林华 |
陈蓉 |
音乐分析 |
理查斯特劳斯结构思维初探—对《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结构分析 |
贾达群 |
李继红 |
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
从布里顿的《小提琴协奏曲》op.15看其早期音乐语言与风格 |
贾达群 |
博士14人(篇) | |||
答辩人 |
研究方向 |
论文题目 |
导师 |
于洋 |
作曲 |
卡特音乐的时空秩序 |
赵晓生 |
许志斌 |
作曲 |
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 |
赵晓生 |
张千一 |
作曲 |
《碰撞、对话与交融》—就尹—桑《第二交响乐》论其后期创作思维的主要特征 |
|
阳军 |
音乐分析 |
关于调性音乐中连接性结构的若干表现形态和功能意义的研究 |
贾达群 |
张磊 |
高级复调理论 |
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 |
林华 |
单林 |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 |
江苏中北部地区田歌的存在方式及其稻作文化意义 |
黄白 |
谢瑾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中国古代箜篌的研究—从箜篌与古代王室的关系析箜篌的多重身份 |
赵维平 |
康瑞军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 |
洛秦 |
刘晓江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
中国近代和声技法的调域类型及历史走向 |
|
吴志武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 |
陈应时 |
王安潮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唐大曲考 |
陈应时 |
丁好 |
外国作家家与作品研究 |
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 |
钱亦平 |
西方音乐史 |
|
杨燕迪 | |
王丹丹 |
西方音乐史 |
巴赫《b小调弥撒》风格研究 |
沈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