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1月9号(周五)8:30~11:30
    地点:北楼214
    综述:全班成员
    摄影:高怿恒、石乙婷 

    学号:11110201
    姓名:许钰君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街景:一簇定格现代城市景观的新声音
    【内容摘要】:街景是人们是熟悉而又易被忽略的生活场景。在现代音乐中有些共同的作品集中于“街景”主题,它的创作者身份多重,表达形式多样。由于选题触及的问题及作品都较为新颖,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查找有一定困难,目前也只是完成了一些初步工作。文章结合音乐史学、音乐分析、民族音乐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分选题、节奏、声音、结构、音场、观念六部分展开叙述。涉及作品有艾夫斯《越过人行道》(1909)、瓦列兹《阿美利加》(1918-21)、库特•威尔《公寓街谈》(1946)、《地下人》(1999)、斯堪纳《街道交响曲(河内)》(2003)、行为艺术《流动的声音装置》(2005)、曼托瓦尼《街道》(2006)等。论文通过对“街景”系列音乐作品的收集整理及分析,了解现当代音乐的发展,并就此艺术现象进行一点思考。
    【关键词】:查尔斯•艾夫斯《越过人行道》、库特•威尔《公寓街谈》 、彼得•库萨克《流动的声音装置》、斯堪纳《街道交响曲(河内)》、凯瑟琳•诺曼《地下人》、埃德加•瓦列兹《阿美利加》、布鲁诺•曼托瓦尼《街道》
    评讲:
    萧梅老师:文章很有新意、内容非常丰富,正如你的兴趣广泛一样。这篇论文涉及多个学科视角,这点很好。但是比如民族音乐学,舍费尔和谢弗是声音景观理论的两位重要人物,但是他们侧重于不同方面。在你的论文中,可以更多结合他们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整个论文还可以更多一些结构上的分析
     
    学号:11110202
    姓名:梁善普
    指导老师:梁晴

     

    论文题目:生命写照:肖斯塔科维奇的十五部交响曲初探
    【内容提要】:肖斯塔科维奇作为苏联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他的交响音乐创作贯穿其一生,而从《第一交响曲》到《第十五交响曲》,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亮点,而这十五部交响曲同时也反映了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的人生经历。本文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与曲谱的研究,试图对这十五部交响曲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并找出每一部其特有的音乐写作手法,从当时写作的社会背景入手,探究世界对肖斯塔科维奇交响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肖斯塔科维奇 交响曲 创作风格 苏联音乐
    评讲:
    钱亦平老师:首先,基本评价这是一篇合格的本科生论文,对你的问题我基本认同,文笔通畅,脉络清晰。但是你的陈述我的评价不高,标题是探索作曲家写作的重要依据。2,3,7,11,12,13这几部交响曲是标题性作品。以十五部交响曲来归纳肖斯塔科维奇一生的创作这一点我是赞同的。这是一个大胆的探索,标题是我们认识评价一部作品的重要依据。所以十五部交响曲归纳他的一生是有难度的。二战与卫国战争之间的关系要分清楚,卫国战争并不是二战。感觉你的文章是从文献到文字,自己分析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我也参考文献,但是我会把文献变成自己的文字,就是我自己的东西。以后你的尾注要注明编号,这就是我的评价。
    孙国忠老师:你的这个论文开题太大,在开题时要注意论文的开题方向。我觉得你这篇论文以几部交响曲为例,抓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就足矣。四年级本科生的题目我认为应该更集中一点。
     
    学号:11110204
    姓名:平果
    指导老师:孙国忠

     

    论文题目:菲利普•格拉斯《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探究
    【内容摘要】:美国当代作曲家,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菲利普·格拉斯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作曲家放弃严格意义上的简约主义音乐创作后的第一部以传统器乐体裁写作的管弦乐作品。该作是格拉斯将其简约主义音乐技术完美融入传统音乐体裁的极佳范例。本文就该作的创作技法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这部作品的风格内涵。
    【关键词】:菲利普·格拉斯;简约主义;“附加处理”;“循环处理”
    评讲:
    邹彦老师:这个作品我不是很熟悉,所以下面我就对你的论文本身说一下。论文的结构很清楚,几个部分很明确。你在论文中写到,这部作品的风格归属有说是简约主义,有说是新浪漫主义,我想问一下你自己对这部作品怎么看?
    平果:我觉得虽然这部作品有一定的新浪漫主义色彩,但以其音乐的发展手法来定性的话,作品仍应该归类在简约主义上。
    邹:那么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如果论文能够针对这一点争议来写,或许是一个更好的主题。另外就是你的论文第一部分有介绍到格拉斯的“附加处理”这个技法。这个“process”我觉得翻译是不是有待商榷。
    平:这里的译法我是参考了王明华的论文里的译法而来,虽然我觉得“process”在此处翻译成“处理”也不大合适,但我在这里还是尊重对格拉斯有更深研究的人的写法。
    邹:嗯,另外就是你第二部分你的分析里,属于“附加处理”的这一些,其实只是简单的音型重复,所以我觉得这里就有一些脱节了。而第三部分,我觉得你提出的一些个人观点还是很有意思的。
    平:谢谢老师指点。
     
    学号:11110205
    姓名:典典
    指导老师:孙国忠

     

    论文题目:以编撰学视角看《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
    【内容提要】:诺顿音乐断代史丛书《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作为一本不可多得的二十世纪音乐史著作,对深入了解二十世纪音乐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本文试图以编撰学(音乐史编撰学)的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与评价。
    【关键词】:《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编撰学;音乐本体与历史 
    评讲:
    伍维曦老师:我自己对这个写作的立意很感兴趣,我觉得从断代史的编撰角度来看整个史学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我自己也经常思考不断地学习史学理论及历史哲学对我们的重要性,你在文章第一段还为我们梳理了一遍史学发展的历程。在国内我们对于这方面的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对此有兴趣你也可以继续做下去,在文章最后所提出的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下面就是关于一点文章写作上的问题,有几个方面可以有点提升。首先就是说第一部分史学理论的梳理与第二部分书评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二者不太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么一个原因是由于我们谈的史学的问题太宏大了,而你针对的这本书本身并不是一本具有特别强的方法历史的书,而只是一本教材性的,而且产生时间20世纪还没结束,所以二者之间要建立紧密联系也很难。你可以看看国外学术界对这本书的评价给我们一些启示,包括我们中国的学者该如何看待史学的编撰问题。
     
    学号:11110206
    姓名:杨白石
    指导老师:陈鸿铎

     

    论文题目: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第一乐章——从聆听到分析
    【内容摘要】目前,中文语境下对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进行个案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匮乏,而作为一部既有标题,且具有丰富音乐语汇的优秀作品,非常值得我国学者的关注。笔者意从基础的聆听开始,选其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做初步的学习和解读。全文将分为:聆听体验、分析验证和反思三个部分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复活”交响曲》;聆听;分析;画面感;立体感
    评讲:
    孙国忠老师:这个作品很难,但选择一个乐章似乎有些少,全曲重点集中在第五乐章,跟第八交响曲一样,末乐章歌词还是有很大挖掘价值;画面感很有趣,可以更多展开,并用大量的分析验证,而立体感这个概念比较牵强。整体来说,感觉写的不够深。另外,我的文章《马勒百年祭》这篇文章应该收录在参考文献中,这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文章,里面有很多关于马勒精神世界的解读。
     
    学号:11110207
    姓名:罗韵啸
    指导老师:戴薇

     

    论文题目:从声音艺术的八个特性,构想二十一世纪中国当代严肃音乐之新形式(上)
    【内容摘要】当代严肃音乐创作目前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抉择,人类个性解放以及多元文化所带来的民族性、世界性、当代性、个性间的平衡问题逐渐凸显。而音乐学工作者对于当代音乐发展走向的把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声音何以当代?本文试图从声音本体出发,剖析当代音乐所具备的八个声音艺术特性,并以具备当代声音特性的电子音乐为基础,构想二十一世纪中国当代严肃音乐包括创作、呈现以及接受在内的全新艺术形式。
    【关键词】音位、音感、音形、音性、电子音乐
    评讲:
    张玄老师: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其中的观点很新颖,有些我也比较赞同,格局比较高。只是关于你的题目,二十一世纪中国严肃音乐构想,其中严肃音乐的定义可以告诉我吗?
    罗:我对严肃音乐这个概念的界定比较狭义,指的是学院派的音乐创作。
    张:文章中的玄学指什么?你对玄学的概念清楚吗?还有文中你的立场是反对逻辑,但是你之前的叙述又是对逻辑的运用。文风比较像散文。有“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在一个日落时分的傍晚”等用句。比较有诗意。希望你以后成文还是需要规范些。
    罗:好的,谢谢各位老师。
     
    学号:11110208
    姓名:刘舒婷
    指导老师:邹彦

     

    论文题目:《探戈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探戈》
    【内容提要】:本文以二十世纪阿根廷作曲家阿斯托尔•皮亚佐拉创作的《探戈的历史》组曲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介绍《探戈的历史》中探戈音乐的风格特点与艺术特征,归纳出历史中的探戈与《探戈的历史》之间的关系和音乐意义。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品的标题与时代性,通过相关史料的整理进行归纳,第二部分是不同乐章不同时代的音乐语言与创作特征。在最后一个部分,笔者通过前两个部分的分析得出的问题思考,分别从皮亚佐拉眼中探戈的历史、音乐可听性的角度进行问题阐释。
    【关键词】:阿斯托尔•皮亚佐拉;《探戈的历史》;米隆加;哈巴涅拉舞曲;波萨诺瓦;标题性;时代特征
    评讲:
    甘芳萌老师:刘舒婷这篇文章,我们来做一些问题的探讨。首先我认为你的选题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有趣的作品,文章非常细致地能深入这部作品,将要素特征进行详细的归纳整理,能够让我看到一种非常意思的结合,非常好。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首先的一个问题,你现在更多的是去体现皮亚佐拉作品中展现的四个不同的时段发展,包括你对基本概况进一步的阐释等,交代的蛮清楚的,但我有一点不太满足的是,这部作品作为套曲的四乐章结构特征在哪里?作为套曲的一种连贯性,在哪里体现?希望能进一步看到探戈作为一部套曲,你的发展脉络怎么去结构,其共通之处在哪里?第二个问题,我认为的可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文章里第三部分皮亚佐拉作品应该说是一种个性化的创作,并不是对当时音乐的一种还原,尤其还和当时的作曲家创作风格进行比较,你认为皮亚佐拉的格调、艺术性会更高,我想问,你对这部作品的定性和你结语中的可听性,有矛盾吗?你在结语中提到,最后一个乐章皮亚佐拉更多运用的是某些艺术性修饰,所达到的效果你的评价是可听性不如前面三个乐章,这样的一个关系你认为这种个性化的创作他的追求是什么?
    刘:是特指最后一个乐章吗?
    甘:是的,最后一个乐章表现的更为明显。还原到所有的乐章中,达到的效果在你这里的可听性并不是很好。
    刘: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有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一个乐章我个人认为在可听性上是不如前面的几个乐章,最直观的因素是因为用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程,在另个一个角度来说,最后一个乐章的作曲技法超过了前面的三个乐章。
    甘:所以我认为还可以更进一步的思考,你的可听的标准进一步阐释。最后一个问题,在皮亚佐拉新探戈风格上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我认为皮亚佐拉确立了“新探戈风格”可以在作品中体现出。刚看到题目的时候,我以为你要做整个探戈的历史,我认为可以做一个副标题,这样可以更清楚一些。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刘:谢谢老师。
     
    学号:11110209
    姓名:石乙婷
    指导老师:邹彦

     

    论文题目:历史与风格视域下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K107)
    【内容提要】:作品K107是莫扎特根据J.C.巴赫的《钢琴奏鸣曲》(Op.5)改编的三部协奏曲,据记载创作于1772年。然而K107所反映出来的协奏曲风格远远落后于1770年代左右的协奏曲风格,由此笔者猜测1772年并非其创作时间而是出版时间。因此,笔者由这一历史记载而引发出了两种猜测,并通过历史的梳理和音乐风格的分析研究来论证这两种猜测的成立,并最终得出K107并非创作于1772年这一结论。
    【关键词】:K107;钢琴协奏曲;莫扎特;历史;音乐风格
    评讲:
    梁晴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因为有很多很具体的历史考证的一些设想,文字很清晰,但有几个问题,一是第二页J.C巴赫《钢琴奏鸣曲》(Op.5)有谱子吗?你没有更多的去写如何从奏鸣曲变成了所谓协奏曲,我觉得分析中这个没看到;第二页两个猜测中“Naxos”的描述可以不用写出,因为“Naxos”一般都是根据Grove辞典来写的。二是,你说这个是不是一种“尝试”,这个词已经对他是一个很高的也许不太准确的评价。我觉得你的设问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很有可能成立的,但是有些话还需要进一步斟酌。
    李晓诺老师:我也是有一个词有些疑问,就是第三页的“落后于”,什么是落后?我觉的这个不能这么说。
    石:谢谢老师。
     
    学号:11110210
    姓名:王悦
    指导老师:陈鸿铎

     

    论文题目:外显于形 内隐于心——阿沃·帕特《信经》音乐创作探究
    【内容摘要】《信经》(Credo)是20世纪爱沙尼亚作曲家阿沃· 帕特(Avro Pärt,1935-  )于1968年创作的第一部宗教作品。与以往信经的创作相比,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形式上颠覆了传统弥撒套曲中信经在创作上的一般规约,情感表达上打破了传统信经的模式,然而在这种表面上看似具有反叛意味的写作风格背后,又隐掩着一股对信仰浓烈而炽热的虔诚追求。本文以聆听体验为基础,从其总体概貌及细部词乐关系等现象着手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信经》背后所承载着的阿沃·帕特虔诚而永恒的信仰追求。
    【关键词】阿沃·帕特;信经;《C大调前奏曲》;钟鸣风格;内隐;外显
    评讲:
    韩锺恩老师:文章大标题是“外显于形 内隐于心”显然是对“内外”、“显隐”、“心形”这三对关系在《信经》中的表现做出探究。文章不错。现在我有几个问题想与你一起讨论:第一,音乐分析上你提到巴赫《C大调前奏曲》贯穿《信经》全曲,并作出解释,接下来有兴趣你可以针对这一问题继续研究下去;第二,你文章在“三和弦运用”这一部分两次引用阿沃·帕特对于音乐本真的解释,这一点能否再做具体的解释,接下去可以再对何为“扔掉所有的压舱物后到达的那个最初的音调”做进一步探究,第三,“简约”是一种技法,而“神圣”是一种理念,接下去有没有可能对二者的关系作进一步研究,或许“神圣”即“简约”?;第四,文章结语部分如果能对你题目中提到的“内外”、“显隐”、“心形”三对关系再进一步解释、总结就更好了。
     
    学号:11110211
    姓名:高怿恒
    指导老师:金毅妮

     

    论文题目:论《卡玛琳斯卡娅》的民族特性
    【内容提要】:《卡玛林斯卡娅》是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创作的交响作品。在他之前,俄罗斯民族乐派几乎没有交响作品。格林卡身处于俄罗斯民族乐派刚刚兴起之时,发展民族音乐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贯穿了格林卡的一生。本文通过对作品体裁的判定、变奏手法的探究,来论述作品的民族性特征。
    【关键词】:格林卡、《卡玛林斯卡娅》、音画、变奏手法、民族化
     
    评讲:
    钱亦平老师: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论点是清晰的,文笔是通达的,可以看出在作品的分析上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并且有些还是有点价值的,比如对于支声复调的分类和论述。几个商榷的地发,对于文章的总结论,对于《卡玛琳斯卡娅》教科书从来都是对于变奏曲的典范,你却是疑疑惑惑一会说双主体变奏曲,一会说奏鸣曲,好像你还着重说了奏鸣曲式,你可以说是具有奏鸣曲式的要素。第二点式对于作品的评价,我认为还可以更高一点。你虽然也提到了格林卡包含了俄罗斯音乐之后的发展,这个评价是很高很高的。根据这么高得评价,你可以试着去论证为什么孕育了之后的俄罗斯音乐。第三个是在结语部分,你就不应该再拘泥于具体的分析了。我看到你在结语还有和声的分析。最后就是你帮我和王丹丹写的书的名字写错了,是体裁,不是题材。
     
    学号:11110212
    姓名:陆扬立
    指导老师:戴薇

     

    论文题目:《试论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之“中国派”的“殊途同归”——以赵元任、青主艺术歌曲创作中的理论与实践为例》
    【内容概要】本文以赵元任、青主二人的理论与实践为例,试图探究20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之“中国派”的“殊途同归”现象。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字音,节律,赵元任,青主
    评讲:
    金桥老师:首先在你的论文中有不少小错误,比如在12页注释上的文献标题与后面文章出现的不符。其次,在你的标题中有“中国派”,赵元任当然无可厚非,他在他的《新诗歌集》中提到过,但是青主他并没有提到过,我不知道你将他和赵元任都归在这个词里面的原因是什么。还有你说青主他不赞同声韵在音乐里的运用,你知道青主的弟弟是谁吗?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写了他的哥哥在创作前是如何如痴如醉近乎疯狂地朗诵那些诗歌的,我觉得从这里来看青主一定对声韵、节奏有着很深的了解,并不像你说的那样一味反对声韵的运用的。
     
    最后总结:
    赵维平老师:四年级实际上是我们非常期待的到了一定成熟的阶段,从大家的文章也能看出来有很多分析的文章,我总感觉我们这个班有点瘟,热情还不够高。今天的文章看下来,还是看得出有些苗头,有几位同学的欲望还是很强烈的,但还有几篇文章的范围很大,想做很大的东西但实际上能力还有些欠缺,有的东西考证有很多想法,但要严密的进行。我建议大家还是读读钱仁康先生的文章,人家是怎么考证的。可以说大家已经开始往深处挖了,但总感觉引擎还不够,这个马达还发动不起来,希望大家一定要发力了,有两篇文章还是很不错的,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大部分比较平,整体来说还是比三年级有进步的,我们四年级还有一个学期,下半学期我们好好努力,最主要就是要对自己的专业热情,热情都没有的话就很困难,希望大家不要彷徨。
    韩锺恩老师:我能够看出有些同学希望进步的欲望还是存在的,大家还是要抓紧一点,不要最后两三天赶出文章,期待大家下学期的成果。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m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