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写作工作坊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上海音乐学院" target=_blank>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

    艺术哲学与批评方向硕士、博士专题讨论课

    C小调相关问题的探讨(第二次讨论)

     

    时间:201547日,星期二,1300-15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中414

    授课导师:韩锺恩教授

    参与同学:赵文怡、孙慧、周凌霄、许首秋、张潇雪、方迪、倪本初

    汇报人:周凌霄

    课堂记录:周凌霄

     

    主题报告:

    巴赫成就的c小调——以《法国组曲》No.2BWV.813)为例

       

        巴赫的《法国组曲》共有6首,调性布局是这样的,NO.1BWV.812):d小调;NO.2BWV.813):c 小调;NO.3BWV.814):b 小调;NO.4BWV.815):ьE 大调;NO.5BWV.816):G 大调;NO.6BWV.817):E 大调。前三首都是小调,后三首都是大调,在调性选择上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这里分析的是其中c小调的一首,就是第二首。第二首分为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咏叹调、小步舞曲和吉格六段。都有短暂的转调。

         巴赫在每一调性的表现中,都充分拓展了该调性的音乐内涵,每一调性的表现和调性间的关系,充满手法上的变化。而在这部作品中,巴赫按调性、和声的逻辑关系,用典型的主-属或主-下属的进行建立了调性布局。且均将V-I的终止式作为巩固调性的主要手段。

        在相对简单的曲式结构与单一的音色格调下,显然调性张力是其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结构力。下面,我将以阿勒曼德为例,从感性听觉体验出发,进而通过技术分析得出调性在其中的建构作用,以及成就感性体验之所以如是的依据。

    这首阿勒曼德篇幅比较短小,结构也非常简单,分为ab两段。

        首先a段带给我的感性体验是营造出了一种静谧的气氛,在造成稳定、克制的直觉印象的同时间杂着强烈的神秘色彩。通过分析,之所以有这样稳定、克制与充满神秘感的感性表述,是由旋律走向及不断强调主音而形成的其他调性音级向主音进行的强烈的听觉倾向造成的。a段从属音开始,多采用上行的旋律因素,旋律不断缓慢向上滋生蔓延,在音强均衡的力度态势下,无间断行进。“迅速地使音乐带给听者紧张感,显示出同一的肃穆、沉稳、略带悲壮的c小调的基本色彩。” 且构成旋律的各个音级在相互关系结构内似乎因不断向上攀升而有一种向下的引力倾向,加之其间主音不断被强调,主音对调性其他音级的自然引力使得这种发挥基础性建筑作用的调性结构力造成了感性听觉中的神秘感。

        b段给出的感性体验是在稳定、平和的直觉感受之上,增加了些许明朗之感,对听觉造成的旋律跟随倾向似乎没有前一段那样自然。通过分析发现b段的旋律行进方向多向下,且没有像前一段对主音的不断强调,由此在同属c小调调域范围内,与a段对比之下,会略给人以明朗之感,前一段中由于旋律向上及主音不断被强调而造成的自然倾向,似乎在被作曲家刻意消解。

        一种通过特定方式造就的音响结构,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带有目标指向的结构力。通过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巴赫对于c小调的运用,不仅可以体现c小调本身调性的物理特性,且在相当程度上还能够呈现特定历史风格语境中独有的叙事品位。在这部作品中,调性张力(具体来说是c小调调域内各音之间的关系本身)构成了巴赫的一种调性(或更确切地说c小调调性)音乐逻辑,但在聆听过程中可以使听觉自觉产生一种强烈的旋律跟随趋向,不仅推动着与巴赫c小调调性思维对应的听觉结构的自然成型,反过来,这种纯化但不纯粹且不断被升华的感性期待,也在相当程度上对听觉中的、心理上的音响结构有所丰满,从而形成了c小调在特定历史声音选择下形成的一种风格指向,并成就了巴赫个人风格选择下形成的c小调的严肃、平静与表现克制的表情趋向。

        在调性系统之中,包括表情手段也通过这种由音与音之间的拉力所造成的复杂系统组成,其依据在于由弦长震动产生的自然泛音,也就是在合乎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产生调性音中的不同拉力。同时,结合今天分析的巴赫的c小调,有一些联想到的关于调性的一系列一般的理论问题,在这里提出来:

        首先,在充分确认调性结构力存在的前提下,设问:这种结构力与其所成就的听感官事实,究竟是调性的自然张力所为还是人工拉力使然?

         其次,在经验层面充分肯定存在大量人工调性拉力的前提下,设问:同样确认存在的自然张力是否本有,并为调域内一切音以及音的结合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再次,当这样一种自然调性拉力在音乐作品中果然成为一种超结构性存在的时候,设问:这样一种自然调性拉力的本有性是否可以就此确认?

         最后,当这样一种调性自然拉力为音响结构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基础上,设问:构建于历史声音选择与个人风格选择基础之上的人工调性拉力对于听觉结构成型及作品风格成型是否还有意义存在?

        

     

    课堂讨论:

    韩老师:报告从感性听力出发,生发出一些问题,从把握这首曲子,回到这首曲子的特点,并与c小调关联,尽可能说明一些问题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时,应把巴赫的c小调与巴洛克时期关联起来,并关照宗教性在其中的表现,要有风格意识。刚提到的自然张力与人工拉力,人工拉力肯定是被文化了的自然张力,参杂着很多干扰因素,那么我们该如何将已经调整变化了的东西还原至先前时代。c小调本有的特性在哪里?注意与不注意聆听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果将整首作品移调,那么其所造成的是对于听觉造成的生理上的不到位还是风格上的不像?

    倪本初:刚才听的ab两段,a段比较短,b段比较长,很多说法是不赞成b段再反复演奏的,注意到刚才听的古尔德的演奏版本也是这样。个人认为如果b段不重复的话给人造成的稳定感更强,如果b段再重复,整体的结构感会被破坏。如果从反面来思考,刚才说到c小调的调性思维逻辑,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说明这是c小调特有的属性?这是个很难实证的问题。

    张潇雪:刚才聆听有同样的听觉体验,a段拉力在不断扩张,向下的拉力越来越大,最后被拉回来了。感觉是每次向下拉,降六级音很重要。所以认为降六级音与还原七级在调性表情中所起的作用很重要。

    许首秋:注意到有转调,那么哪些是c小调独有的属性应该加以关照。c小调重要的是主和弦,但是这首曲子真正停留在主和弦的部分是有多少,可能从开始是这样的,虽然一直在c小调和声体系里面,但后面很快就变掉了,如果是属和弦就是大三和弦,明亮感,和声结构不能证明c小调所特有。

    赵文怡:已经到了必须到了拿调式说问题的时候了。刚才提到四个范畴,调性思维、听觉结构、历史条件、风格指向,很微妙的是边界很模糊,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身教的表达出来,如果再进一步挖掘调性这一点,可能可以在某些层面上把这一壁垒打破。

    分享到:


  • 文章录入:二月里来责任编辑:二月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