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景:文化反思的音乐历程
“我这次在《穆桂英》里什么都不加,就在这传统的三大件身上发掘新的东西。”
不久前在北京上演的小剧场京剧“巾帼英雄战争三部曲”之《穆桂英》在京剧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素有“先锋导演”之称的李六乙势意要从文本、音乐和表演上对京剧艺术进行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对于国粹“京剧”的改革历来是备受国人关注的,也是最能引起争议的话题。在其中担任音乐部分的郭文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穆桂英》里,一共有四个主要角色:穆桂英、她的丈夫杨宗保、她的公公杨六郎、以及她公公的父亲杨绩业,三男一女。三个男主人公的唱腔的胡琴伴奏仍是传统的,主要是在穆桂英的身上作了创新改革。我要在京剧的音乐上作一点创新改革,不是说原来的音乐有什么不好的,传统的也很美,而是想在原来好的基础上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我和导演当时共识是:两头要兼顾。”
“关于京剧音乐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了,人们都是尝试着往里面加一些东西,比如说演样板戏,演那些革命题材的,就加一些西洋乐队;后来流行风格的加点电声乐队;也有加民乐的。在加这些东西的时候,京剧原始的伴奏形式——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它们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发展和改善。他们还是传统的——一百年前是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我这次在《穆桂英》里什么都不加,就在这传统的三大件身上发掘新的东西。我觉得这个工作更有意义:因为附加东西上去等于无形中就宣判了它们三个已经没有新的可能了,它们已经走到尽头了。通过《穆桂英》这次新的尝试,证明它们还有新的可能,还有潜能可挖。我觉得我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在京剧的艺术改革当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人往里面加西洋乐,有人加民乐,有人加电子音乐,郭文景这次又有新的尝试——什么都不加,就在它们本身挖掘新的东西。”
初次涉及京剧音乐创作,郭文景就以他惊人的胆识改变着原有戏曲音乐的程式和理念,而什么样的改变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郭文景很自信的回答:
“老戏迷们肯定还是有点不习惯的,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年轻的观众,还有不是唱京剧的人觉得很有意思;给我反映最好的是台上敲锣打鼓的乐队队员,他们非常喜欢。因为他们从几岁开始就是这么西皮二黄地拉,这是他们的事业,他们肯定很热爱这个,但说实在话,他们肯定也很不满足。所以他们对我做的那些尝试非常的肯定,玩命地去练。这和从小他们师傅教的不一样,一开始对他们来讲可能还有点别扭,但一点点慢慢弄会了之后,也理解了我的意思之后,他们非常喜欢,就说明,在京剧界里,还是有大量的人,渴望突破。比如江其虎来帮我唱歌剧,对他来说非常难,但他唱得非常好,在欧洲很受喜爱。欧洲人认为他有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声音——其实就是京剧小生的声音,也就是男人可以发出很高的声音。帕瓦罗蒂到头的地方是他开始的地方。”
“这些老戏迷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不管他们喜不喜欢这种改变,只有他们才能最深切地体会到我做了什么事情。也就是说,越是懂京剧的人越是明白我和李六乙(《穆桂英》的导演)对京剧做了什么实验和改变,和传统有什么不同。因为如果你连传统的京剧都不了解、不懂的话,就谈不上感受到这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