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
2008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大师班讲座现场报道
2008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大师班“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讲座现场报道
时 间:2008年10月4日14:30——16:00
地 点: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
主讲人:齐格然·阿利哈诺夫(Tigran A·Alikhanov)
整理人:武文华
齐格然·阿利哈诺夫先生的此次讲座,旨在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题目、以“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音乐人”的关键点,将它们以交织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创办、发展过程中的音乐教学经验、措施及宗旨。
齐格然·阿利哈诺夫首先对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教育情况作以简要介绍: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地位,是属于俄罗斯第二重要的音乐学院。欧洲以法国等国家的音乐学院为古老典范,十九世纪下半叶,当时许多钢琴家如李斯特、门德尔松等人都积极创办音乐学院,不久,鲁宾斯坦尾随其后,创办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齐格然·阿利哈诺夫说,俄国的文化特征为重视绘画、文学、音乐等三个艺术范畴,因此俄罗斯音乐家总是从绘画、雕塑等美术领域中汲取艺术养分来融入到音乐中,从而形成具有俄罗斯民族自我特征、风格的音乐作品。因此,无论是安东·鲁宾斯坦,还是其他人都能够据此来教育和培养出许多音乐家来,而他们自身都是以身作则的,例如安东·鲁宾斯坦在音乐学院中就不仅教授音乐理论课程,还同时教授哲学、艺术学等各种类型课程;而尼克拉·鲁宾斯坦就曾经与当时许多学者过从甚密,常常去美术学院等处作艺术报告,由此形成了一种学院间的学术交流互动。
因此,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是重视应有的全面的文化教育、重视对各种文化的全面修为,也就是说,音乐学院不仅仅是单纯的弹奏、演唱、作曲或者理论教学等单向度模式,而应该是立体交叉的多维状态。齐格然·阿利哈诺夫在此举例说,上钢琴课时,教师不是单纯在讲授对演奏技术的追求,而是强调学生如何在对音乐形成全面的理解之后,再去练习如何弹奏。在这方面,尼克拉·鲁宾斯坦作了极好的全面素质的、好的例证,因为他不仅擅长独奏、重奏等形式,同时还非常注意与一切有关钢琴演奏的乐器进行合作和演出,因此,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很幸运的——尼克拉·鲁宾斯坦当了20年的院长,为这个音乐学院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极为良好的基础!
尼克拉·鲁宾斯坦是个很有眼光的“伯乐”,认定人非常深刻,他曾经去圣比德堡,看中了柴可夫斯基的才能,就力邀其来学院任教;此外,他对学生的要求很非常严苛,对每一门科目不不是泛泛要求,而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透彻,表演专业的学生同时要学习和声、复调、音乐史等等科目。尼克拉·鲁宾斯坦院长在上课的时候,是从不计算时间的,他是按照学生程度所需要的时间来上课,在教学中对每个音、每个动作、每次踏板都仔细要求。尼克拉·鲁宾斯坦去世后,继任院长同样是全面的人才,如在钢琴、指挥、作曲等方面均有造诣的鲁宾斯坦的爱徒——坦尼诺夫院长。
现今音乐学院秉承办学规训,继续邀请世界各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此工作,同时对尼克拉·鲁宾斯坦院长的办院理念达成共识,即慎对各个学科并且精钻细究(如将“室内乐”、“五重奏”、“三重奏”等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练习)。同时成立了相应的多个教研室,如独唱、室内乐、艺术指挥、钢琴共同课、作曲、歌剧等8个系的34个教研室,它们按专业性质或其他标准来分,不仅可以给予各教研室老师的工作创造性和学派保持(如学院里“尼高斯”、“尼古诺”、“费斯堡”等四大学派),同时也形成校长负责下的层层的科学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成立的“新演奏教研室”,充分关注到对古老乐器的演奏教学,研究这些古乐器的古演奏法等(齐格然·阿利哈诺夫在此提到了大师班的贝尔曼教授,说其就在指导“钢琴”、“古钢琴”演奏的双专业)。学院内设4个乐队,其中学生乐队2个,一、二年纪的青年学生和三、四年纪的老生均要求参加,而五年纪学生可以不参加;室内乐队2个,一律为双管编制),学生如果不参加乐队排练,将是没有学分的,因此会影响到参加专业考试的资格,继而直接与毕业问题挂起钩来。所以,在这里,参加乐队排练,是学生非常重要的行为!在考试的处理上也绝非单一模式,属于“互补式”形式,比如学习技术的人要接受既考乐器法、又考各种理论知识的局面,学习作曲的人要接受钢琴考试等。总之,学院强调“单一化教学和学习,不行!”、“知识面狭窄,不行!”——因此,除了本专业学习外,属于该学科的所有科目都要进行学习。这是属于140年历史的高等音乐学院的办学理念。
接着,齐格然·阿利哈诺夫在介绍了其学院的内部硬件设施之后,说明了来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大致的学习情况,他说,许多中国留学生都会来到这所名校进行深造,从中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学习乐器、乐理等各个科目,常常使得许多外国留学生不堪重负,许多人抱怨说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是非常困难、非常沉重的,而中国学生却往往能够胜任!
此后,应在场听众的建议和要求,齐格然·阿利哈诺夫改换了自我讲座内容,而集中于“钢琴技术”方面的阐述。他在谈到这一范畴时,继续强调了作为学院办学理念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观念,他说,俄罗斯学派有两个追求目标:其一,敞开心灵以表达内心情感;其二,好听的声音。在这种音乐追求中,是反对“又响又快”的做派,而是喜爱“不很响、内心安静”的表达。因此,他们强调高标准的艺术性、应该注重如何表现内心情感,而非仅仅为手指的跑动,这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包括学生家长也同样会有那种“求快求响”的错误意识。
主旨报告结束后,齐格然·阿利哈诺夫教授认真回答了现场提问,记述如下:
提问: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现有多少留学生?
回答:大约200人,中国各地就有不少人,无论是来自大陆还是来自台湾;此外还有日本、美国、越南及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提问:如何训练以达到好的演奏技术水平?
回答:技术不是可以单独拿出来讨论或练习的,永远都不是!技术永远都是与音乐的乐句感受相结合;无论演奏巴赫、肖邦还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可以说,什么样的音乐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而与音乐无关的技术则是不需要的;技术本身是不能教的,只有教如何理解音乐、如何有办法来展示这种音乐!
提问: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现在的四大钢琴学派是什么状态?
回答:这些学派并不是让学生严格师承的,是有点变化的,但是学派的最基本面貌和特点是一直延续的。
提问:俄罗斯学派都喜欢安静的音乐表达吗?
回答:当然不是绝对的,比如我们在演奏“舒伯特”时就会注重表达的“细腻”、演奏“普罗克菲耶夫”就会注重“顽强的意志力”的表达。就是说,什么样的音乐就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是要根据作曲家的不同、根据乐曲的不同而具体分析的。
提问:如何看待纯技术?
回答:我可以这样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你演奏“普罗克菲耶夫”,就要注意击键,注意对手指技巧的要求;
如果你演奏“肖邦”,就要改变了。
我们都知道,贝多芬是车尔尼的学生,但是贝多芬的技术和车尔尼的技术相别太大了!
你可能见过“普罗克菲耶夫”的音像资料,知道如何按照他的样子去演奏他的作品,但是你肯定没有见过“肖邦”、“贝多芬”或“李斯特”他们怎样在演奏,因此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觉及思考,来学习如何进行弹奏。
通过研究音乐的内容、形象而来决定使用什么样的技巧。
有一句话话很棒:“亲爱的,究竟用什么样的技巧需用你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