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亮光打在一扎白色的百合花上,一种宁静、温馨、浪漫与典雅弥漫开来。

      一架钢琴静立在百合花旁,庄重、肃然、高贵。

      一位演奏家,轻柔、儒雅、稳重、安静地坐到琴凳上。灯光暗了,黑色钢琴与演奏家的黑衣仿佛浑然一体沉入静谧的暗夜中,只有柔美的乐曲从他的指尖流淌出来,在空气中弥漫、回响……

      香港著名钢琴家蔡崇力肖邦钢琴作品音乐会,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了。

      蔡崇力先生是香港最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之一,香港钢琴协会主席。

    他出生在广东佛山,不久随父母移居澳门,15岁又到了香港,17岁留学欧洲长达11年,先后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及瑞士日内瓦音乐学院,并以优异成绩获得日内瓦音乐学院“演奏第一奖”及“优异奖”。之后,更跟随世界著名的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基里学习,曾与许多一等指挥家与乐团合作演出,并一直致力于钢琴演奏与音乐教学普及工作。1990年蔡崇力获香港艺术家联盟颁授的“演奏家年奖”,1998年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颁发的“当代演奏家金龙奖”。

      在音乐评论家看来,蔡崇力的钢琴艺术有种超越语言的神奇,仿佛拥有一架钢琴,就拥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精神世界,他用心灵去感受世界,用钢琴表达心灵,用音乐去启迪听众。而作为既不太懂音乐,更不了解钢琴艺术的人,则会首先被蔡崇力先生那带有几分“贵族气”的艺术家气质和谦和、安静、儒雅甚至略显忧郁的独特个人魅力所吸引,想去了解他那在音乐之外、特质背后的经历与世界。

      趁蔡先生来天津演出、讲学之机,在他的天津学生荣幸的帮助下,我们见到了舞台下的钢琴家。他依旧是一袭黑衣,人显得越发瘦削、精干,谦谦和蔼的笑容增添了他的平易与可亲,稍慢的语速和柔和的语调又透着稳重与矜持。谈着自己经历的生活和一直伴随着自己的钢琴、音乐,说着他的演出、教学,今后的设想、规划,蔡崇力先生显得那么纯真、快乐而又充满激情。

      童年回忆 宁静而美好 
      澳门是一个很独特的城市,也是中西文化交会共融的地方,那里既安静又祥和且音乐气氛浓厚。这种平和、平静、安逸的环境,造就了蔡崇力安静的内心和与事、与人无争的性格,同时也增加了他对音乐的爱好。在家里,他父亲既是画家,又是音乐家,在中学教美术、音乐,也组乐队、作曲、排演舞台剧,而母亲既是书法家,钢琴也弹得很好。在这种艺术家庭的氛围中,蔡崇力从小就跟着父母听音乐,八九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弹一些乐曲,更多的时候是哥哥拉小提琴,他弹钢琴伴奏,共同演奏父亲特别为他们写的曲子,其中便包括一些由中国民歌改编的乐曲。

      除了音乐,蔡崇力更喜欢看电影,看得最多的是中国电影,《白毛女》《农奴》《五朵金花》《红日》《英雄儿女》……这些电影成了他了解祖国、了解自己民族音乐的媒介,也成了他后来弹奏中国钢琴曲灵感的来源。

      对贪玩的孩子,总是感觉夜来得太早,白天玩不够,蔡崇力就喜欢上了在晚上的月光下放风筝,在幽暗柔和的灯光下弹琴。黑夜给了他一种神秘、一种宁静和一个博大、深邃的想象空间,它可以让人沉入到自己的世界中,任由思绪纵横驰骋,任由幻想展开翅膀。于是,这个不爱讲话,被妈妈怀疑可能是“哑巴”的孩子爱上了幽暗、宁静的夜。特别是在他10岁的时候,参加学校晚会排练中突遇停电,而黑暗中的那次演奏,让蔡崇力得到一种特殊的灵感,他的内心更沉静,演奏更放松、更自在,而手的触觉也更加敏感,好像手指皮肤的神经末梢都兴奋了起来。也许就是从那时开始,每次在舞台上演奏,蔡崇力都会把灯光调得很暗,尽可能让自己的心灵与音乐碰撞,尽可能让自己遁入作曲家的身后,成为作曲家的化身,只留下音乐与听众交流。蔡崇力认为,“无我”、“悟空”应该是一个演奏家的最高境界,也是他的一贯追求。

      这种解释让我们看懂了蔡先生演奏舞台的设计,也理解了自童年开始,他内心所保有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 文章录入:musicpsyjc责任编辑: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