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周俐(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批评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韩锺恩教授)

    《肖邦谐谑曲》

     

    论文摘要:过研究肖邦的谐谑曲体裁,对肖邦的悲情置入问题进行研究解读。谐谑曲(scherzo)这个词最初出现在17世纪意大利的声乐小曲或器乐小曲中,具有戏谑、诙谐、开玩笑、讽刺、幽默之意。(1C·P·E巴赫:谐谑性的表情术语。(2)海顿:作为一种体裁加以确立和发展。(3)贝多芬:大型器乐套曲中用谐谑曲取代了小步舞曲。(4)舒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勃拉姆斯的谐谑曲的不同体现。(5)标题性的谐谑曲给二十世纪作曲家以极大影响。肖邦的谐谑曲没有明显的谐谑性质,而更多的是一种倾诉,表达了他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性的反思。在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中,第一首(作品20号)该曲的特点有:采用了两种体裁,谐谑曲体裁和摇篮曲体裁。对比了第二首谐谑曲(作品31号)奏鸣曲式结构的不同之处,第三首谐谑曲(作品39号) 采用混合曲式结构,混合有奏鸣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第四首谐谑曲(作品54号)谐谑曲乐章的规模,在曲式结构、调性对比、色彩布局、结束气势上的统一性上赋予了谐谑曲新的内涵。悲情在哪里?悲情如何体现在作品中,肖邦的悲情如何理解。带着这些疑问,通过康德的美学理论,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观把情感、感性、趣味、观念、美感经验、主体哲学、艺术作品的本质来阐释肖邦的悲情如何体现在作品中。通过研读于润洋的《悲情肖邦》让我们重新构筑了肖邦的悲情(来自于外部)和悲情的肖邦(来自于自身)。  

       

    7、毕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宋瑾" target=_blank>宋瑾教授)

    《音乐作品“真理”的“澄明”——读〈悲情肖邦〉——肖邦音乐中的悲情内涵阐释》

       

    8、杨婧(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方向博士候选人,导师:杨燕迪教授)

    《“悲情”之外?——从肖邦〈E大调练习曲〉(103)看作品的解读方式》

    论文摘要:当前学界普遍认为:音乐作为一种人文艺术,封闭的结构解析难以自足,需要探索音乐作品的人文意涵。怎样才能将 “技术”与“人文”融合?于润洋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音乐学分析”,意图在于矫正偏颇,使音乐分析在内容和形式之间达至平衡和融合,借此推动学科间的整合交流,《悲情肖邦》亦为这一观念下的产物。本文写作思路及意图是:一,肖邦E大调练习曲(作品103)为个案,归纳学界已有解读思路及模式,思考其有效性及局限性;二,借鉴现象学-诠释学理论及列维-斯特劳斯于《忧郁的热带》对该曲的解读,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音乐解读的方式问题。作者认为,理想的音乐解读应该包括“作曲家意图诠释”与“意义重构”,分析者自身体验卷入是为必要;理解音乐必须从“直面音响”开始;同时,从“视域”入手,有效融合“结构分析”与“意义诠释”。

       

    9、马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邢维凯教授)

    《中国音乐学者对西方音乐研究问题之刍议——来自于对〈悲情肖邦〉的思索》

       

    10、崔莹(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方向博士候选人,导师:韩锺恩教授)

    《浪漫主义的乡愁》

    论文摘要:

    肖邦是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质的音乐家,他的“悲情”,某种程度上来自那浪漫主义的属性。  

    作为一个远离肖邦的现代人,把肖邦放在它的文化语境下以“客位”观察他,肖邦的悲情来自于孤独,来自于最后的愤怒,来自于对祖国和童年生活的怀旧。然而,是否能够真正复现一个真实的肖邦?不得而知。于是更愿意站在“主位”的立场上来看肖邦。  

    作为一个聆听肖邦音乐的现代人,肖邦音乐中的悲情是“甜蜜的忧伤”,是某种有限的自由选择的结果。在以赛亚·柏林对浪漫主义的另一番解读中,“怀旧”与“偏执”是浪漫主义留给现代人的遗产。“偏执”导致了专制主义,是浪漫主义核心精神的歪曲,而“怀旧”则导致了存在主义,是浪漫主义核心精神的继承。然而“偏执”总是使人离家更远,当代人精神的无家可归,以及在音乐上精神与身体的严重分化导致了人的音乐性的消磨,使得对作为生命体验的音乐的企及成为一种奢侈的行为,肖邦诗意的音乐在现代人心中成为真正的“怀旧”客体,人们在经历了偏执的洗礼之后,希望拨开理性的阴霾,让感性复现,对于现代人来说,肖邦是否是肖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拥有自己理解的肖邦。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分享到:


  • 文章录入:sun责任编辑:mus
    关于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