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肖邦》并肖邦专题研讨会”图文速递
11、吕长乐(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余志刚" target=_blank>余志刚教授)
《形异实同——“音乐学分析”方法在〈悲情肖邦〉中的再运用》
12、元媛(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姚亚平教授)
《“叙”说琴“诗”——从钱仁康" target=_blank>钱仁康、于润洋等对肖邦g小调、F大调叙事曲的不同解读评〈悲情肖邦〉中的阐释特色》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于于润洋先生对肖邦叙事曲的精辟阐释与独到分析,初探其分析方式与研究思路的慧眼匠心。文中涉及《悲情肖邦》与《肖邦叙事曲解读》两书之间研究方法的对比,与美国盲人钢琴家即钢琴教育家爱德华.巴克斯忒.培理在《钢琴作品的描绘性分析》一书中阐释方式的对比。笔者通过上述三方面的对比,以期阐明于润洋先生在《悲情肖邦》一书之中,如何从全新视角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掘,在不同的视域融合中,深究作品的听觉表象被有所反映的思想情感的精神溯源,创造新的意向,建构新的意义空间,从而探求于润洋先生对十九世纪情感论传统研究方法的诉求及其在此传统影响之上所作出的开拓与创新。
13、王彤(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毕业生)
《〈悲情肖邦〉——国内肖邦研究最新成果》
14、孙慧(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批评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韩锺恩教授)
《是谁?叩响了哀伤的心门——循着〈悲情肖邦〉的步履遥望“悲情之路”》
论文摘要:本文在《悲情肖邦》一书的原有基础上,针对著述中所涉及的分属三种舞曲体裁的七首乐曲进行了相关研究,以经典诠释、创作突破、情感定位为入手方向,通过历史关照、音乐分析、感性描写等叙事方式,以“舞动的忧伤”为主题,对作品中所蕴含的舞曲体裁中不曾有之的悲情气质展开又一步思考。
无论是被称为“失败、沦亡和被奴役的悲诗”的c小调波罗乃兹舞曲(作品41之2)、充满了反叛性格被李斯特称为肖邦最强有力创作之一的升f小调波罗涅兹(作品44),还是犹如昏黄斜阳下踏着零散的步兀自舞动内心独白的升g小调玛祖卡(作品33之1)、用“忧郁诉说-执着呐喊-动人歌唱-悲愤呼喊”传达忧愁的e小调玛祖卡(作品41 之2)、在喃喃细语中合着波兰的歌平安地走向死亡的f小调玛祖卡(作品68 之4),以及满怀甜美诗意与抒情气质的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 之2),都涂抹着肖邦写给自己的悲情。
继而,通过:自我(笔者)“聆听肖邦”的纯粹感性经验,他者(于润洋先生)“悲情肖邦”的高度理论叙辞,两者的相互契合,不断追问通过音乐这一表现方式,在肖邦这些忧郁动人的作品中,悲情的传递渠道和释放出口之所在。
具体,首先:“从音出发”,论及了独辟蹊径的和声布局所奠定的别样基调所产生的能量冲击;附加有情感指向的小调色彩所具有的审美导向;旋律的器乐性与声乐性二者完美融合所迸发的艺术魅力;多重音乐元素在各自碰撞比对下支撑起的戏剧性结构所拥有的情绪张力。其次:“从心出发”,通过对比音乐与诗艺唤起人类情感的不同途径;引入乐音运动时因“联觉”而产生的抽象色彩感受;解释音乐的二重性(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所拥有的链接关系(心灵感受--作曲技法--物化文本--声音媒介--心灵感受),阐述“声音本身就与心灵相通” 这一如同斯芬克斯之谜般玄妙的既成事实。最后:在“诗意”这一表达方式的风格导向中“寻找肖邦”,并且,在对故事片《钢琴家》的理解探讨中“反观自我”,不断发问,是谁(什么)?叩响了悲情的心门!
15、姜骁纹(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姚亚平教授)
《“新音乐学”视野下的肖邦a小调前奏曲》
16、孙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导师:韩锺恩教授)
《从研读于润洋的〈悲情肖邦〉所想到的--有关肖邦作品的音乐学写作》
论文摘要:
《悲情肖邦——肖邦三首夜曲的音乐学写作》
肖邦对于体裁的偏好可以从他一生的创作中看到。他执着于一些既有的体裁,善于运用并加以发展,使之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夜曲就是其中的一种。肖邦赋予夜曲的内涵几乎已经达到了这种体裁所能承载的极大限度。这种内涵深度却是和作品的悲情含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于润洋教授在其所著的《悲情肖邦》中选取了这样三首夜曲作品:《升c小调夜曲》(作品27之1)、《c小调夜曲》(作品48之1)和《e小调夜曲》(作品72之1)。这三个作品从悲情因素的角度来看都具有较明显的代表性,同时又分别体现了各个不同历史分期在风格上的某种典型性。
本文在听赏作品和阅读《悲情肖邦》的同时,对这三个作品进行尝试性的音乐学写作,主要通过四个小项来理解作品,并对其引申的美学意义和写作方法论进行初步思考。这四个小项分别为:总体把握、独特手法、悲情行态(对部分生僻词给出相应的音响行态以供参照)、美学意义/方法思考。
《从研读于润洋的<悲情肖邦>所想到的》
由于润洋的《从海德格尔阐释梵·高的〈农鞋〉所想到的》(2002)为引,《悲情肖邦》(2008)为主要研读文本。通过对作品的听赏和分析,探讨有关“悲情”内涵在肖邦音乐中的体现,以及音乐内涵在音乐学写作中的阐释等问题而引发方法论思考。
关于“悲情”内涵在肖邦具体音乐作品中的体现,通过对作品特点的梳理和归纳得出三个方面:1、悲情是一个音乐风格范畴;2、悲情在精心的结构布局与艺术处理中体现;3、悲情是浪漫主义气质的彰显。
关于“悲情”内涵在音乐学写作中的阐释,根据于润洋提出的“音乐学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文化方面;另一个是音响结构方面。笔者发现这种方法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从海德格尔作为一个哲学家阐释三个艺术作品的内涵得到启发,提出对音乐作品进行内涵阐释的第三种方式:即诗性-哲性的创造性描写。这种写作方式以音乐本身为起点,指向某种美学隐象和哲学抽象,把音乐感性体验以外的音乐深层意义宣讲出来。相比还原作曲家的客观史实的方式,可能更多加入了音乐接受者的主观经验因素,但它却能给内涵的阐释打开更为广阔的天地,突破在艺术审美中僵化的现实思维模式,从而让真理在音乐作品中敞开,音乐意义由此生成。如果说用音乐表演的方式来阐释音乐是一种二度创作,那么用文字描写的方式来阐释音乐是另一种二度创作。音乐学写作之所以不同于音乐学分析,正是在于它的创作性。
孙月现场演奏肖邦作品为文字阐释提供直观感性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