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迪老师讲座“矛盾的统一体——肖邦风格新解”综述
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的时刻。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曲家,10月6日上午,上海音乐学院第7届钢琴大师班在上音小音乐厅举办了一次题为“矛盾的统一体——肖邦风格新解”的精彩专题讲座,主讲老师是上音副院长,音乐学教授杨燕迪老师。
此次讲座共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杨老师精彩的分析和讲解引领听众们对肖邦的创作产生了新的深刻认识。
杨老师在讲座中对肖邦风格的解读突出了一个“新”字。“矛盾的统一体”即是“新”之所在。在生动阐述完肖邦的生平概况,详尽归纳了肖邦的创作特点及风格概貌后,这次讲座着重分析了肖邦艺术追求中令人惊异的矛盾统一现象。
为何两百多年以来,肖邦的音乐一直保持着丝毫未见衰退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杨老师在讲座的“肖邦之‘绝’”这一部分通过矛盾统一现象对此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分别讨论肖邦音乐风格中的单一性与复杂性、古典性与浪漫性、个人性与民族性、通俗性与前卫性、创新性与完美性等矛盾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杨老师指出了肖邦创作中的单一性与丰富性是指表达媒介的单一性与表现内涵的丰富性。在肖邦所有二百余首作品中,无一不包括钢琴,即便是为数很少的室内乐和歌曲,肖邦也从不离开钢琴。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只为钢琴写作的作曲家。这是有意为之的自我限制,并由此带来了表达媒介的极度单一。另一方面,肖邦在这个看似单色狭小的黑白键盘中,“螺蛳壳里做道场”,营造了一个怎样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艺术质量上又毫不逊色,这可被看做是以少胜多、以小制大的奇迹,其眼光和功力令人惊叹钦佩。
次如,浪漫的随意自如与古典的严谨逻辑——这两种看似完全对立的风格范畴居然同时共存于肖邦的作品中,且相互支持,彼此交融。在这方面可与肖邦媲美的也许只有莫扎特一人。
又如,音乐风格的个人性与音乐元素的民族性在肖邦的创作中达到了高度的辩证统一。肖邦音乐的“味道”在音乐史中属于最具个人风格、最容易辨认、也最不可模仿的例证行列。肖邦于是成为史上的一个绝响和孤例,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规定了音乐的波兰,波兰的音乐则经过肖邦才通向了世界。
再如,肖邦的作品中,口吻语调的时尚通俗性与语言探索的先锋前卫性恰也形成一对貌似矛盾的统一体。但是,诚如舒曼评论肖邦的那句名言,所谓“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之所以超拔于一般的沙龙音乐之上,正是由于在这些“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美丽“花丛”中,隐藏着不为外人所知、因而常被忽略的“大炮”——舒曼的这句话其实不仅可以作一般性的政治化解释,也可以用来理解肖邦的艺术匠心。
还如,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肖邦的出新,不仅在于其匪夷所思的程度和别出心裁的角度,而且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
最后,杨老师对肖邦的艺术成就作出了评价小结:肖邦39岁就因病辞世,其创作盛期也就区区约二十年时间——什么是 “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肖邦音乐在艺术上的成就,虽已经过近两百年的消化和吸纳,其独特与奇妙的“绝”,仍然远远超越了常人的理解和想象,仍然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惊喜和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