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人:韦辉  2009级博士研究生;刘健  2010级博士研究生

    主持人:吕雪源  2009级硕士研究生

    时    间:2010年11月4日,下午1:30——4:30

    地    点:上音教学楼中603

    主    办:上音研究生会

    综    述:田潇戈

    “硕博论坛”是上海音乐学院第五届研究生艺术节六大板块之一,本次讲座为硕博论坛的第二场,主讲人是我校2009级博士研究生韦辉和2010级博士研究生刘健。由我校硕士研究生吕雪源主持,数位研究生也积极参与了此次讲座。

    前半场讲座由韦辉同学主讲。韦辉,高级复调理论专业,导师是徐孟东教授。此次讲座的题目为 :舒曼管风琴作品《六首巴赫主题赋格曲》解读。正式开讲前,韦辉陈述了本次讲座选题的初衷和目的。今年正值舒曼诞辰200周年,近期学术界对舒曼的研究热情非常之高涨,本届艺术节也特意设置了关于舒曼音乐的讲座及音乐会,本着与时俱进的学习工作原则,又由于与其自身专业的相关性,她想借本届艺术节的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舒曼的音乐创作,讲座重点是对舒曼的一部作品的结构和技法的研究。

    在讲座内容上,韦辉同学别出心裁的将其以图示的形式展现给听众,她称其是一个带有引子的三分性结构,分别为作品概述,赋格曲结构、技法特征和思考。作品概述中介绍到该作品是以巴赫名字——BACH(bB、A、C、B)为主题进行创作,包含有六首赋格曲:两首二重赋格(第III、VI首);四首单主题赋格(第I、II、IV、V首)。创作时期在1845年左右。其间,韦辉向大家讲述了舒曼个人的一些经历和创作特点以及巴赫音乐对他的影响。第二部分赋格曲结构、技法特征,是该讲座的重点内容,总结了舒曼赋格的写作特色,把舒曼赋格与巴赫赋格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对赋格程式化的结构布局和其所包含的重要部分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解释。然后从赋格曲的主题构成、对题的写作、间插段的构成、主题的展开及织体形态特点、赋格曲的结构布局这五点进行展开探讨。在对“赋格的主题构成”的解读中,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舒曼在赋格主题构思、处理手法上,突破了传统赋格中的写作原则,体现了舒曼式的风格特征,同时,这对浪漫主义后期以及20世纪之后的赋格曲发展都起到了启示性的作用。 在“对题的写作特征”中提出作曲家偏爱使用自由对题,与固定对题的用法相比较而言,这样使得作品更加灵动、风趣,并通过谱例进行说明。在“间插段的构成”中指出在舒曼的这部套曲中,间插段基本延续了巴赫的传统写作范式。每首赋格曲中,间插段之间也是互有关系的,比如采用纵向可动对位技术进行转换。在“主题的展开及织体形态特点”中指出,浪漫主义时期的赋格,在织体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主调手法渗入到了复调织体当中:动机式的展开、柱式和弦、分解和弦式的加入,并以第二首赋格曲为例,探讨主题材料的运用和展开。在最后一部分“赋格曲的结构布局”中讲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更加注重以个人的精神感受及感情体验来指导创作。在音乐形式上,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即便是赋格这种格律性极强的体裁,相对于巴赫时期,在结构形式上也变得较为自由、随性。并以第III首和第VI首和第V首赋格曲为例进行分析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韦辉提出自己的思考:传统在延续,在十九世纪这样一个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流、崇尚感性与诗意的时代,复调音乐作为音乐艺术长河中的一条支流,其形式和手法并没有完全被弃用,对这一时期复调音乐的研究应当引起我们当代研究者的重视,这也正是笔者进行此研究的初衷。 

    最后,在座的研究生同学孙丝丝、赵礼、陆平、于长军等与韦辉进行了积极的互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音乐学应该与作曲相结合,达到艺术的快感。讲座在欢乐的氛围中结束。

    下半场讲座的时间交给了2010级博士研究生刘健。刘健,作曲专业,导师是 杨立青 教授。她的讲座题目为:“行的解放”——《春之祭》“音响-空间”创作特点。讲座试从《春之祭》的形态分析入手,探究其“音响-空间”的思维转变,进而对比讨论斯特拉文斯基与毕加索早期创作中的“空间”思维。

    正式开讲前,刘健对其个人及讲座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在选题切入上,把斯特拉文斯基的“音响-空间”放大为一个理论体系,指出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作品根源于舞剧,但却脱离舞剧而独立,又与毕加索立体主义画作“不约而同”。继而,对题目“行”进行概念性的说明。“行”是乐音在时空中的行运,强调动态,与静态的“形”相对。“行的解放”是指斯特拉文斯基的“音响—空间”创作技法与思维开启了现代音乐新的“音响发展史”, 与毕加索“形的解放”相对应,所以谓之“行的解放”。同时,她把自己的研究特点归纳为从艺术形式到创作思维、综合的研究方法、跨艺术门类对比和个人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讲座的主要内容分三大部分进行陈述,即,一、斯特拉文斯基及《春之祭》的简介  二、作品分析与讨论(一)“音响”(二)“空间”(三)“音响-空间”与时间   三、与毕加索“分析立体主义”绘画创作思维的对比。研究宗旨是为了启发创作,更好的参与音乐。核心内容集中在第二大部分作品分析与讨论,其间对“音响”、“空间”、“音响-空间”与时间这三方面的探讨中基本上是按照从理论到具体分析的模式进行阐释。在对“音响”的分析中,对音响概念进行了界定,还大胆的把音乐心理学、音乐哲学中的“能量”一词用在作曲技术理论中,并通过《春之祭》的具体谱例进行分析说明。在“音响空间”的理论探讨中,谈到音乐“空间”的学科研究状况,继而简要论述音乐“抽象空间”的研究,最后展示了个人拟建的“音响空间理论模型”。在具体分析上,她通过丰富的谱例向大家程示了“物理空间”和“抽象空间”的具体运用。在对“音响-空间”与“时间”的探讨中,对“音响-空间”的展演模式的动态过程进行理性而具象的分析,并以《春之祭》具体谱例解读“音响-空间”思维的转变。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行的解放”。讲座的第三大部分,即“行的解放”与“形的解放”——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与毕加索“分析立体主义”绘画之联系,刘健对毕加索和其主要创作分期进行简要介绍,向大家展示了各个时期绘画风格的变化,给予了大家直接的感性体验。在此基础上,从艺术素材、创作技法、创作理念三个角度阐释创作思维的对比。最后,以名言“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探索空间的”、 “音乐风格的区别源于不同的时空构造”结束了此次讲座。

    讲座过程中,在座研究生同学积极提问,与刘健进行了互动。讲座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落下了帷幕。

    此文章使用快速荐稿系统投稿

    分享到:


  • 文章录入:古林居士责任编辑:古林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