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幕 式

     

    西方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于2010年12月10日12日,在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城校区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代表与其他参会代表近两百人,其中正式代表160余人;列席代表30余人;其他观会研究生数十人。本次年会,收到的参会论文140余篇,在年会各分场分别发言的代表120余人。

    12月10日上午9时,本届年会的开幕式在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观摩厅举行,由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教授主持。

    首先是作为主办方之一的星海音乐学院院长唐永葆教授向大会代表致欢迎词;随后,是西方音乐学会会长杨燕迪">杨燕迪教授致贺词;最后是学会名誉会长于润洋">于润洋教授致词。

    开幕式后,全体代表合影存照。1030分,所有参会代表分别进入四个分会场,随后几天的分场发言报道如下:

     

    12月10日(周五)

     

    第一分会场  上午第一场

         持     虹教授

    2010年12月10日上午10:30,第一分会场设在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本场有4位学者先后发言。

    首先是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杨九华老师,题目为《抛开婚姻道德束缚,讴歌人本主义思想》,认为在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瓦格纳对婚姻制度的批判是对人的本性的最高肯定,讴歌了母系氏族关系与人本主义思想,将人的主体地位发展到一种无限的极致。有一些代表对此展开讨论,集中针对瓦格纳的爱情观、母系氏族的恋爱观等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位发言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陈新坤老师以《音乐学分析:西方音乐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为题目,针对音乐学分析现状,提出三点见解:首先是研究者要掌握史学、音乐分析与美学这三门学科;其次,要具备独到的审美眼光;最后,要选择恰当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其余两位发言者及题目分别是: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崔哲的《陈晓勇〈第二弦乐四重奏〉作曲技法微探》和中国音乐学院康啸老师的《爱、信念与希望的弥撒》。前者是探究华裔作曲家如何在作品中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和声观念相结合,后者则是通过分析瓦格纳歌剧《帕西法尔》的前奏曲中三个重要的主导动机,揭示这部歌剧所反映的精神核心。(通讯员:研究生部仇静文、廖成霞)

    第一分会场  下午第一场

         持   汪申申">汪申申教授

    2010年12月10日下午14:00,本场有 5位学者先后发言。

    首先是武汉音乐学院冯欣欣老师以《斯托克豪森钢琴曲Ⅻ-ⅩⅣ公式化程序创作初探》为题,向在场代表们引入“公式作曲法”(Formelkomposition)概念,认为这是斯托克豪森最具代表性、独创性的作曲法,并通过《钢琴曲Ⅻ-ⅩⅣ》的技术形态分析举例说明。发言完毕后,有代表对此术语的译文提出不同看法。

    第二位发言者是星海音乐学院的邓希路">邓希路老师,题目是《作为文化阐释的音乐学分析》。他提出,音乐学分析是建立在一种文化人类学式的研究上,从把握音响结构形态出发,继而分别以社会学、史学、美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多层第、多重角度,阐释音乐文本与外部世界及创造主体的种种内在关联,也从而把握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他在发言过程中,首先指出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的差异以及两者的关系,继而指出音乐学分析关注的是文化内涵而非音响形态的内容。最后他强调了音乐的外延对音响形态的的影响,例如乐器通过工艺的发展得到改良,导致各种新音响的诞生,从而触发作曲家使用新技法创作。

    第三位发言者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冯佩珺,她在《歌剧音乐分析方法初探》中提出,要从脚本分析、动作构思等作为歌剧分析方法的切入点。在场代表即以歌剧分析的切入点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其余两位发言者及题目分别是山东艺术学院研究生葛爱新的《论巴托克〈野蛮的快板〉中三全音的结构意义》和上海音乐学院甘芳萌老师的《“转换网络”理论中的音集:主题构成与发展路径》,两者都是对具体作品作详细的音乐形态分析。前者提出巴托克《野蛮的快板》中,三全音作为独立音程运用于旋律、和声、调性、黄金分割点上所具有的结构逻辑力。后者则以德彪西《焰火》为例,解释“转换网络理论”(Transformational network)的观点。(通讯员:研究生部  仇静文、廖成霞)

    第一分会场  下午第二场

              教授

    2010年12月10日下午16:10,本场有4位学者先后发言,分别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龚晨晨《对一部反传统交响曲的多角度解读——以戈雷次基〈第三交响曲〉为例》、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老师《欧洲中世纪圣咏研究之现状及网络资源》、上海音乐学院金毅妮老师《从伯恩斯坦〈奇切斯特诗篇〉看他创作中的宗教认知》、山东音乐学院研究生齐丽花《贝尔格〈抒情组曲〉序列技法分析》。

    其中余志刚老师的发言受到代表们的关注。他首先选取“素歌”这一词条在1980版及2001版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中的增量情况为切入点,扼要介绍了欧洲中世纪圣咏研究的现状。然后介绍了三本关于圣咏研究的外文书籍,最后为代表们展示了中世纪圣咏的诸种网络资讯,为学者们研究中世纪圣咏提供纵深方向的条件。(通讯员:研究生部  仇静文、廖成霞)

     

    [1] [2] [3] [4] 下一页

    分享到:


  •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娜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