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大师班10月1日上午杨峻专场
第三届莫扎特国际钢琴大师班
时间:2006年10月1日,星期日,上午9:00点~12:15
地点:电教大楼三楼录音大厅
文字纪录:孙慧(音乐学系)
协助纪录:黄秋宁(钢琴系)
照片:谢莉(音乐学系)
第三届莫扎特国际钢琴大师班于
由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2005级学生姚成演奏的拉赫马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第一至四首(op.33)奏响了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第一首,我觉得速度没必要这么快,作品要求的是快板,但你已经弹成了急板,因此有些地方就来不及,可是作曲家并没有允许随意改变他的初始速度,我觉得你是因为太着急了。我在想,我们在演奏作品时,如果想去接近作曲家的创作初衷,不妨脱离这个曲子,仅仅按照作曲家标记的速度,来单纯地打拍子,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另外,应当留一些余地给作品中比快板更快的节奏标记,如molto allegro,总之要寻找一个最合适最恰当的的速度,并且,如果更慢一点,乐曲的神气感会愈加凸现。
第5至9小节左手为符点节奏型,由于你的速度太快,因而冲淡了这种节奏的感觉。这个节奏用了休止符,有一种向后延伸的倾向,而你在向前赶。它被重复了五次,每一次都有减弱的感觉,拉赫马尼诺夫在写作旋律时热衷于使用大头小尾巴的模式,头很浓,尾巴却拖的长长的,如蝌蚪一般,因此你应当强调头,后面则弱下来。还要注意它作为低音产生的和声效果对旋律的作用,从而感觉到节奏的动力和美。
第二首,这首乐曲是极为优美的,你现在弹得太干脆了,有点像炒豆。应当突现其柔美感,而并非强调颗粒感,你需要演奏得更legato一些,稍稳,不要凶,也不要尖锐。右手第二小节小字一组c音到小字二组c音的进行是长上去的感觉,用手够东西,而你的用力已变成了纯手指的力量,其实不必将小指刻意抬高,而应该使用手臂力量,在弹响这个音之后,要用气息将其拖住,使旋律持续,因为每个音之间都是血肉相连的。这也是小时我
整首乐曲的基调是忧伤的,你弹得却很痛快,出去又回来的旋律,不是一直向外的。作品从pp开始,至第2小节便渐强至f,然而仅是要求高声部的旋律突出,并不意味着左手也同样要以f的力度演奏,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左右手在力度上常常有很大差异,例如高低声部分别标记f与p,或者写作一个尤为突出的中声部,这是作曲家在传达某种特定的情绪。这个f,就是恰当的例子,只要求突出右手的旋律,因为此处并非描绘热烈欢闹的场面,而是秋日的离索。
第三小节的g音,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它是由前一小节推出来的,因此它非孤立的,也就不能与前面断开。从这一点上反映出,你弹琴时特别冷静,几乎没有发挥手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亦未用心跟进,而在处理拉赫马尼诺夫这种浪漫派音乐时恰恰要注意情感的表达问题。因为你要我们听到了声音,这个“字”是你所创造的,它属于你,你就要对此负责,所以在演奏每个“字”时都要带着一种压力。
在18小节主题变形进入后,音乐要更加积极,造成一种推动力。这部分中声部你处理得不错,男中音的厚实被表现了出来,与高音形成音色上的对比。后面不要再气息上拉宽,这是很紧张的部分,一直向前推动,直到25小节。
31小节的第十拍,有旋律从新的声部插入,因此应当给予观众呼吸的感觉。
33小节不断重复的节奏型,应当弹得均匀,不要太短太快,否则音乐便会尖锐。
最后一小节,仅剩了了小字二组的c音,但你好似留下许多余音,应当安静。这个音是由稍强渐弱的,而后再延长,异常安详,不禁让人联想到乐曲开始时的情绪,二者形成情感上的呼应。
总而言之,无论是拉赫马尼诺的音画还是他的音乐瞬间,都与其前奏曲的风格十分相像,充满意境,如同一幅小小的油画,浸满诗情画意。曾有艺术家如此理解斯卡拉蒂的音乐,他的每一首作品都是一幅画或者当地的一部舞蹈。我个人认为拉赫马尼诺夫的作品也是如此,我建议你去欣赏俄罗斯的图画,比如画家列维坦的作品,总是吐露出无尽的忧郁和感伤的意境,例如他曾在画中描绘这样的景象:一条寂寥的河流,荒芜沉寂,百年来无人走过,岸边总是斜卧着一根残断的朽木,给人无限的体味空间。
曲闭,教授指出:声音上的问题比较大,好像你弹奏的声音都被卡住了,没有被释放出来。本应该显现的声音,反而听不到了,被闷住了。另外上下句呼应对答的感觉也都没有了,被抹平了,请你不要拘束,把声音放出来。
之后,
申浩答:如同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讲述母亲去世的情景,停留在床边哭泣,是悲伤的。
第4小节,g、a、b连续的三音,使用3、4、5指,因而需运用手臂的力量。用手掌外侧的肌肉,要感觉这里可以用力,而不是一旦需要此处时便无可奈何。大家都知道,习琴人此处与大指处有两块肌肉,这是不同于常人的。
第13小节开始,以十六分音符与四分音符构成前短后长的音型出现,或上行或下行,贯穿在各声部中,相互呼应,要有轻、渐强、激动的过程,要把此音型中尾巴的音符延长,起码头脑里是要有这种感觉的,尽管旋律已经继续了,但是心里还停留在之前的那个音符上,惦记着它。记得鲁宾斯坦说过,当然不知道准确否,听不到延长音的学生是无可救药的。包括挑选钢琴的时候,听得见延长音的琴就是好琴。
22小节延长音后的休止符,空隙不要太大
23小节,从十六分音符的c、bb到bb的长音,要寻找转折,然而节奏不慢,最后的结束音,延续到它自己消失,在一片安静中赋格进来。
赋格弹得不错,但是结尾有故意收回来的倾向,起伏大一点更好。
主题的bb、f两个音,想要表达什么?father!因为常常称呼上帝为father,因此仿佛是在同上帝说话,虔诚的。最好弹奏出legato的感觉更好,否则会显得孤零零。
音乐在表现的时候,不一定总是有表情,当主题在两个声部交织后,应当纯净安逸地等待下一个声部主题的进入。
关于连线,谱子上写出来的连线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有的没有写出来的,但是我们应当感知,并把这种legato的感觉弹出来。不要将音符孤立,要有乐句、要有强弱。我觉得中国的抑扬顿挫在乐曲演奏中非常重要,要有轻重缓急,有rubato。我时常在想,中国人如何把琴弹得更好,就是应当把我们的抑扬顿挫用到音乐中,这样才会有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总在效仿别人。你能说出什么是乐句吗,香蕉有形状,乐句却说不出来,我觉得老一辈的艺术家形容得最好:枣核。一个乐句可能是前半个或后半个枣核,也可能是一个里面套着很多小枣核大枣核。
要有饱满的结束,有汇合的感觉,巴赫的赋格都是一条条流动的小溪,最后汇合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除了他某些赋格特别伤感外,其余的结束要磅礴一点为好,例如这首。
另外
接下来是来自上海师范大学2005级钢琴表演专业的夏松同学,他演奏了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听罢,
关于作品本身:首先,匈牙利狂想曲是吉普赛风格的音乐;其次,李斯特的作品通常有这样的特点,有时英雄潇洒威武,有时却悲伤落魄无奈,然后力量会再次集结起来,如同讲故事一般,表达从苦难走向胜利的主题,例如匈狂第12首,甚至如同沿街乞讨。要有表现这种感觉的能力。
乐曲要气魄地开始,把声音弹出来!
我建议你去听乐队版的匈狂二,费城交响乐团的演奏,听他们如何处理。弹琴要有音乐,否则总是在炫技,满头大汗却没有章法。要规规矩矩,一板一眼,如果你能够非常准确地按照乐铺弹琴,并且在练习的时候就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效果便会比现在好很多。无论是对节奏的掌控,踏板的运用等等,多要慢慢的自己调整,多弹基础的练习曲、奏鸣曲,给自己严格规矩,希望你更加进步。
最后一名学员是钢琴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张毅同学,他演奏的曲目是海顿钢琴奏鸣曲第22首 C大调(XVI-50),第一乐章
首先:声音上,轻并不等于虚,p应该从安详、和平的角度去理解,f不能单纯理解为强,而是热情饱满而有力。
其次:速度上,有点越弹越慢,越来越小心,太过拘谨。
呈示部:7小节,突出和弦的旋律音,不要混成一堆。同样是这一小节,重音在第一个b音上,句子是第四拍到第一拍,因此8小节的自然重音就不起作用了,要从属于前一小节的第四拍。
8至9小节,黑三角标记从时值来讲是最短的,只占音符的四分之一,意思是短,并不代表重音,而此处与前面的音又有连线,说明从属于前面的句子,连线的首要含义也是要求黑三角标记处的音要短促!
11小节的节奏型与8、9小节相同,旋律的润饰却需要另外一种音色,legato、连线的感觉,同时,重音并非一定是在句子的开头,如果是这样,海顿应该写成下行的c音到e音而不是向上的,包括莫扎特作品中也有很多这种例子,是敞开的方向。15小节,右手要衔接好左手的旋律,仿佛活泼的小猴子爬上去,不要踏板,否则流畅的上升感就没有了。17小节,十六分音符的小重音,改变了节拍的自然重音(前面有休止),使乐曲的节奏更加丰富多样。
42小节,尽管速度快,但是和弦暗含的旋律还是要弹出来。45小节,相同动机中有一音高忽然改变,由先前的g音变成a音,于是要强调出来。我猜想作者就是想突出才改变旋律的。46小节的tr要平均,最后走到47小节后要收一下。
展开部:100小节,接再现部处,踏板不要多,断掉,最后一个f拉住
再现部:速度不要慢下来,紧凑,要把紧张度弹出来。
120小节,像是宫廷里的八音盒,有一种透亮的声音,同时,音色的多姿多彩也如同闪烁的星星,有大有小,有蓝色黄色,无比斑斓。同时,弹奏时脑海中的视野要开阔、舒展,这样声音才会越来越松弛,你亦是如此,听众亦如此。
时间总是匆匆而逝,还在学员与听众意犹未尽之时,午时已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