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会泳与京剧“样板戏”音乐讲座综述
于会泳与京剧“样板戏”音乐讲座综述
时 间:2016年9月20日 10:00-11:30
地 点:上海音乐学院新教学楼北601
主 持 人:洛 秦教授
特邀主讲:戴嘉枋教授
文字整理:汪洋、肖阳
演讲记录:周婷
图像提供:李 昂
录 像:杨 雷
2016年9月20日上午10时,应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之邀,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戴嘉枋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题为《于会泳与京剧“样板戏”》的精彩学术演讲。讲座以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为平台,由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主办。项目负责人、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洛秦教授主持,音乐学系冯长春教授、艺术处处长陈明亦前来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洛秦教授对戴嘉枋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戴老师的工作经历、学术领域与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戴老师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理论研究、中国作曲家作品研究、中国传统音乐与近现代音乐史关系研究等方面成绩斐然。
本场讲座的主题“于会泳与京剧‘样板戏’音乐”,是戴嘉枋教授多年来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讲座以于会泳的生平简介为导入,引出了他与音乐结缘的一生。于会泳,自幼喜好秧歌、民歌和京剧,会拉二胡、吹笛子,1946年进入胶东文工团工作,1949年9月被保送进上音“音乐教育专修班”学习。在上音学习期间,喜好民歌演唱的于会泳得到了贺绿汀院长的关注,并协助贺老教授民歌课。1950年7月留校,任职于“音乐工作团”。1953年转入民族音乐研究室,与夏野、高厚永、黎英海一起,从事说唱音乐研究,并跟随作曲系老师修习作曲“四大件”,为其后的京剧“样板戏”音乐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75年在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任命为文化部长。
1、于会泳在音乐理论上的贡献
戴嘉枋教授对于会泳在音乐理论上的贡献了进行梳理与论述。他认为,作为音乐理论家,于会泳自1958年开始,陆续撰写相关系列论著,如《对京剧<二进宫>音乐的分析》(未发表,1958)、《曲艺音乐概论》(未发表,1958)、《关于我国民间音乐调式的命名》(1959)、《关于辨别调式问题》(1959)、《民间曲调研究》(未发表,1962)、《关于京剧现代戏音乐的若干问题》(1964)、《腔词关系研究》(未发表,1964)、《戏曲音乐必须为塑造英雄形象服务》(1965)、《评郭建光的唱腔音乐设计》(1965)等,提出要对传统音乐进行综合研究的理论观念。同时,1968-1969年间,于会泳针对戏剧舞台如何塑造当代革命英雄形象首次提出“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该原则成为当时革命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对京剧“样板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于会泳参与的京剧“样板戏”音乐特征分析
戴嘉枋教授对于会泳与京剧“样板戏”的音乐,展开了具体地分析与论述。戴教授认为,根据唱腔音乐的特征,京剧“样板戏”可分为3个时期,包括以《红灯记》和《沙家浜》为代表的前期,主要体现出京派京剧特色;以《智取威虎山》和《海港》为代表的中期,中西混合乐队的应用开始得到关注,并且尝试新创板式和主题音调在全剧的贯穿使用;以及以《龙江颂》和《杜鹃山》为代表的后期,特别是《杜鹃山》,是京剧“样板戏”的巅峰之作。此时期的唱腔,已摆脱了前、中期里尚存的“流派”痕迹,“板式”逐渐成为唱腔音乐创作的特征音调,对中西混合乐队和主题音调在全剧贯穿的应用更加娴熟。
结合具体作品的视频,戴嘉枋教授介绍了于会泳主要参与过的3部京剧“样板戏”的音乐创作。如,在《智取威虎山》中,于会泳首次采用了中西混合乐队,并按“43211”的弦乐编制,加单管管乐队以及京剧乐队组合而成。为了使中西乐队的音色能够协调融合,于会泳对中西乐手进行了“交互式”的分类适应性训练。这种乐队编制,后来被移植到当时各大院团,成为上世纪70年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海港》中,于会泳就剧中主角方海珍的唱腔设计,新增了“西皮宽板”与“调性转换”等手法,赋予音乐更多地表现力。戴嘉枋教授强调,《杜鹃山》是于会泳参与创作的、最成熟的京剧“样板戏”。作品以京剧音调为素材,完全根据唱词来进行音乐创作,音调与唱腔融为一体,而早、中期京剧“样板戏”的流派痕迹逐渐消失。
3、于会泳对京剧“样板戏”音乐创作的贡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戴嘉枋教授总结了于会泳在京剧“样板戏”音乐创作上的四方面贡献,即“以新创的板式丰富京剧板式体系”、“声腔体系中变化句式及其结构的多样化运用”、“赋予京剧音乐鲜明的人物个性和时代特征”、“采用中西混合乐队拓展京剧乐队的表现功能”。在此基础上,戴教授指出,于会泳对京剧“样板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有益而成功的历史性探索。
讲座最后,主办人洛秦教授对戴嘉枋教授的讲座进行回应,一方面,他认为京剧“样板戏”创作,是中国传统音乐走向现代化、尝试中西结合的案例,可为当下中国传统音乐如何在多元化的国际语境中寻找到自身的立足点,其得失经验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在对音乐文化现象的阐释与解读时,要关注音乐的多重属性,呈现相对客观、立体地历史认知。
戴嘉枋教授的本场讲座,使大家对于会泳与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有了全新的了解,也让我们再次对音乐史,尤其是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学术研究中,如何更加客观地面对研究主体及其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