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记谱:在纸面、在线上、在表演中
剑桥大学林克教授系列讲座综述三
From Score to Sound:Musical Performance Studies in Profile
从乐谱到音响:音乐表演研究之剖析
Lecture 3 Musical Notation: On Paper, Online, In Performance
讲座三:音乐记谱:在纸面、在线上、在表演中
时间:10月27日周五下午13:30
地点:上海音乐学院北楼216
翻译:秦瑞澜
综述:陈绪
林克教授(John Rink)在上海音乐学院(北216教室)如期带来了本次系列讲座的第三讲——音乐记谱:在纸面、在线上、在表演中。讲座开始之前,教授将自己多年来的专著和学术成果《肖邦作品评注目录全集》等书赠与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随后开始了本次讲题分享。讲座从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的著述《超越乐谱:作为表演的音乐》引入,涉及音乐表演、肖邦作品版本辨析、线上资源应用等方面。教授强调在涉及乐谱与音乐演奏的关系中,乐谱的重要性仍然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本次讲座主要着眼于基于谱面的研究,探索与音乐表演息息相关的重点之处。
讲座的第一部分为“诠释与表演(Interpretation versus Performance)”。林克教授从对诠释与表演二者的词义探究展开,论及音乐记谱方式的两面性,而后回归于如何基于乐谱又避免囿于乐谱地进行音乐创造性表演。首先,在《牛津英语辞典》中,对比“interpretation”与“performance”两个名词,可以发现前者是及物动词,而后者有及物动词和非及物动词两层含义。“诠释”需要有对象的存在,比如诠释一些事物的意义。而“表演”可以是基于一项事物或乐器,也可单纯指这个行为的本身意义。的确,“表演”一词在西方语义中,是包含着“去做、去执行”的内涵。霍瓦特教授(Roy Howat)曾在文章中阐述其观点——我们不能真实地“诠释音乐”,事实上我们能够诠释的只有乐谱。随后,林克教授针对该观点提醒大家,乐谱并不能完全代表音乐本身。因为西方的音乐记谱体系尚存部分问题:一方面音乐记谱是不够明确的、待完善的。比如没有示意出速度、力度、色彩感等因素的变化。另一方面,音乐记谱又是过于明确的,不能完全以其表面特征进行表演。比如重降b在除钢琴外的乐器中指示的音符与标准的音高存在差异。所以在演奏和分析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乐谱不等同于音乐,音乐也无法通过乐谱完全展现;2.音乐表演务必超越乐谱,得到个人理解从而实现创造性表演;3.创造性表演仍需以乐谱为基础。为了更好的阐述这一过程,林克教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张体现“乐谱-音乐”的循环体图示(如图1所示),演奏者根据乐谱排练,提炼表演的概念,而后进行表演,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统一模式。该模式可应用于独奏或乐队演奏,对理解乐谱乃至表演都大有裨益。
(图1)
讲座的第二部分题为“变化与差异(Variance/Variants)”,教授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琴经历,以此来强调版本选择的重要意义。随后列举大量不同版本的谱例进行比较并在钢琴上示范弹奏,令同学们更清晰地了解其中的差异,明白谱面微小的调整会造成演奏中不同的音乐效果。林克教授讲到在他早期学习钢琴时,弹及巴赫(其出版作品也存在版本复杂的问题),曾一度选用含有歧义标记的版本练习,这些乐谱标记并不是巴赫做出的,且不具权威性。他的钢琴老师认为不能使用这样的版本,尽管不去理睬这些不恰当的标记,它也会在无形之中对演奏者产生影响。而现今网络的发展使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各式品质参差不齐的版本会对选用者造成不必要的误导。乐谱标识的细小差异,如没有正确区分重降B和还原A两个音之间的差别等,都会造成迥然相异的表演效果。而所有的乐谱版本都必然蕴含着编辑者对于作品的个人理解,作品谱面的标记带有其个人的主观性。针对同一部作品,市面上出现了诸如作曲家原作版、净版等版本形式,对于音乐学家来说,了解并研究各个作品版本需要甄别其来源和承载的意义。对于作曲家肖邦,其作品版本主要由三大类组成——原始手稿、初次出版物和学生注解版本,教授随后分别对这三大类别进行详细解释。在肖邦原始手稿中,包含有作品构思手稿、(部分或完全)被删掉的草稿、印刷雕版、题献给他人的礼物、被肖邦更改的版本这五类。而在其第一版出版作品中由分别由法国版、德奥版、英国版和其他版等版本组成,其中法国版和德奥版都是现今肖邦作品主要研究版本之一。在肖邦的学生乐谱中可以看到作曲家对于已印刷版本的错误更正、或针对学生个人标注的注解标记(如指法、踏板等)。林克教授随后向大家举例演示肖邦在同一部作品中对速度、力度或踏板等要素的更改。对于作品题材名称的更改,以《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第三乐章为例(如图2所示),肖邦在法国第一批刊本出版时将题材定为“葬礼进行曲”。而后来在其学生珍妮•斯特琳(Jane Wilhelmina Stirling)的副本中,肖邦又将“葬礼”二字删掉,仅留“进行曲”作提示。林克教授笑谈道“这就是肖邦,他永远不会将他的音乐真正直白地告诉听众,他只想让听众去猜测。”
(图2)
教授又举例《c小调前奏曲》的净版、维也纳原作版与肖邦手稿版作对比(如图3所示),净版更忠实于作曲家的手稿版,而维也纳版在记谱方式上与手稿存在差异。这也回到林克教授起初提出的观点——所有的乐谱版本都必然蕴含着编辑者对于音乐的个人理解,作品谱面的标记带有其个人的主观性。正是由于肖邦作品版本存在如此复杂的情况,所以《肖邦作品评注目录全集》应需求而生。作品集基于两个关键前提:首先,肖邦的作品没有最终的版本,正是各种变化才形成了其音乐的整体。其次,避免从几个底本中做出合成的文本——实际上,制作出来的音乐版本是绝对不存在的。于是该书为每一部作品鉴别出一个单独的、首选的底本,并将其作为刊本,面临作品变体情况复杂时,会将存在差异的地方进行不同版本的并置对比,并将说明标注在一旁或放于脚注中。以此来做出一种学术性的比较,并且对演奏起到帮助作用。
(图3)
讲座第三部分涉及到肖邦作品的线上电子版(Towards a digital edition of Chopin)。教授通过介绍网站的基本信息,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在更多地了解作曲家版本信息的基础上,自由地选择和组合想采用的版本。目前由林克教授组织建立的线上肖邦作品乐谱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巨大的便捷。教授向大家展示了该网站的应用,该网站包含Ac Online、CFEO、OCVE三个子网站,提供线上搜索功能。其中Ac Online(Annotated Catalogue of Chopin’s First Editions)是肖邦评注目录,包含有关于肖邦第一版出版作品的丰富背景信息和说明。CFEO(Chopin’s First Editions Online)是其第一版出版集的电子版,也是目前最为详尽的初版集成。OCVE(Online Chopin Variorum Edition)则是线上肖邦作品集注版,由大量手稿和其第一版出版作品构成。该网站使用十分便捷,检索曲目后,鼠标可以在乐谱中选中任意小节,系统会列出针对该小节的不同版本。每一版本都可以继续展开仔细查看,甚至可对于该版本进行评价和讨论留言。这一子网站的意义在于把细小的音乐元素整合呈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供予受众选择。这些不同的版本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林克教授以《F大调第二叙事曲》为例(如图4所示),展示了一份肖邦最早的手稿(乐谱中有一些修改的部分),这是法国第一版的出版依据。随后肖邦又对作品进行了修改,将这一小节还原为更早期的版本,这形成为英国的第一版版本。而德国第一版则是以肖邦学生的乐谱版本为基础。于是这些不同版本的变化与差异形成了肖邦作品版本复杂的现状。
(图4)
讲座的末尾,教授细心地为大家列出了一系列讲题中提及的网站网址,并与在场学生展开交流和互动。同学们表示在线资源提供了巨大的便捷,大家可以根据想法选择不同的版本,这是否有望应用于诸如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等专业性比赛。教授回应大多数专业性比赛目前仍有参赛指定作品版本,《肖邦作品全集新评注版》的整理和出版更多地是为了便于大家应用于教学和研究,以及完善对肖邦音乐作品的整体认识。在音乐表演过程中,没有真正的权威与道德限制,演奏者在理解和尊重肖邦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视角做自由的选择,由此创造性表演得以形成,最终回归于对肖邦的再认识与个性诠释。的确如此,对于音乐作品真正完整的理解需要将作曲家的乐谱与自己的风格相结合。当我们诠释音乐作品时,充分尊重作曲家已是题中之义,但更不容忘记的是尊重自己的本心——这即是林克教授本次讲题的中心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