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两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部分师生座谈会综述
座谈时间:2010年5月21日(9:00-11:30)
座谈地点:上海音乐学院贵宾室
主持人:韩锺恩教授
参加人员:中央音乐学院的张伯瑜教授,博士生陈瑜、王先艳、硕士生黄珍、黄予戈、赵亮、孙恒;上海音乐学院的韩锺恩教授、洛秦教授、肖梅教授、刘红教授、曹本冶教授(外聘)、张玄老师、袁祖华老师(系支部书记)、张玉妹老师(系秘书)、孟莉老师(学生辅导员),博士生黄虎、高贺杰、黄婉、廖松青、杨婧、潘妍娜、吴艳、王乐、张延莉、李萍、杨成秀等。
2010年5月20日,中国音乐学院" target=_blank>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教授应邀来上海音乐学院作学术讲座《民族音乐学的认知》,次日,张伯瑜教授率6位研究生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部分师生座谈。座谈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韩锺恩教授主持,系行政班子、民族音乐学教研组和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教研组的部分教师及博士生出席。
这场“两院”师生座谈会主要涉及十个话题,分述如下。
话题一:音乐学系的学科教研组划分。
“两院”音乐学系均有6个教研组,但涉及领域和学科名称有所不同(见表一)。
表一: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 |
中国音乐史 教研室 |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教研室 |
西方音乐史 教研室 |
音乐美学 教研室 |
世界民族音乐理论 教研室 |
艺术管理 教研室 |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 |
中国音乐史 教研室 |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教研室 |
西方音乐史 教研室 |
音乐分析 教研室 |
音乐美学 教研室 |
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 教研室 |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主要通过三个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执行,分别有:(1)中国音乐史论(含中国音乐史、乐律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东方音乐研究等研究方向);(2)外国音乐史论(含西方音乐史、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等研究方向);(3)系统音乐学理论(含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等研究方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教学未采用指导委员会形式,我们可通过研究生课程《音乐学分析》所讲述内容的“三大块式”划分,推测其潜在的学科组划分理念:(1)中国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2)中国音乐史;(3)西方音乐史和音乐美学。由此可知,“两院”的音乐学学科组划分有所不同。
话题二:音乐学系的教学课程结构。
总的来看,“两院”音乐学系本科教学课程的结构有相似之处。如,大家均不鼓励分专业,主课《论文写作》的指导老师由系里安排不同专业方向的老师轮流担当,直至毕业前1-2年采取师生双向互选的方式搭档,力求为学生打下学科内各个方向的全面基础。而在研究生的教学结构中,上音研究生所需修习的课时量多于中央院研究生。如,上音博士生需修习的专业基础课程约为11门;中央院博士生需修习的专业共同课约为3门。
关于课时的分布,两院也各有特点。以本科教学中相关传统音乐的课程为例:上音模式为每周2课时共修4年:一年级“模唱”、二年级“理论”、三年级“形态分析”、四年级“传统音乐与当代”;中央院模式为每周4(必修)+2(选修)课时共修1年:第1学期“民歌、说唱、歌舞”,第2学期“戏曲、器乐”。“上音式”意在细水长流,“中央式”意在集中强化,各有利弊。
话题三:音乐学系研究生教学中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学的课程名目。
中央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有:《中国传统音乐文献研读》、《音乐学的历史与现状》、《音乐学分析》;涉及民族音乐学的主干课程有《民族音乐学专业文献研读》(张伯瑜)、《民族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杨民康)、《民族音乐学(具体名称不详)》(吕钰秀)。
上音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有:《民歌专题研究》(黄白)、《民歌与风土》(黄允箴)、《民歌与传播》(黄允箴)、《中国民歌十讲》(乔建中)、《传统戏曲经典作品赏析》(王璨)、《中国音乐专题研究》(赵维平)、《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史》(郭树荟)、《古琴音乐专题研究》(戴薇)等;涉及民族音乐学的主干课程有《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曹本冶)、《中国音乐人类学经典文献导读》(洛秦)、《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理论与方法》(肖梅)等。
话题四: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的音乐学教学衔接。
中央院音乐学专业每年大约招收20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常常仅有5、6名学生(包括1-2名免试直升生)是本院本科毕业生。上音的情况也很相似。如此一来,硕士生本科阶段知识结构不一致成为近年来研究生教学面临的较突出问题。上音目前的解决办法是:鼓励外校考入的研究生补修本校本科课程。例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生常会去补修本科相关的主干课程《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综析》(黄允箴)、《民族音乐学的记谱》(肖梅)等等。
话题五:“填鸭式”与“火花式”的教学理念。
长久以来,课程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知识的讲述又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是中国大陆地区的教育传统。学校希望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背景,于是希望通过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常被称为“填鸭式”教学理念。
而在海外的教育模式中,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是重点。学校提供完备的基础课程,但不要求你要修习很多,给足够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个人阅读和思考,研究生学习的要点是主动捕捉老师的思想“火花”。暂称之为“火花式”教学理念。
这两种教学模式来自不同的传统,它们在当今的中国音乐学教学中碰撞。尝试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既要塑造学生完整的知识背景又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是时代赋予当代学人的历史使命。
话题六:科研工作与科研资助。
科研是学术创新的基础,与教学互为促进。中央院当前最有吸引力的科研资助是总额为500万的“王森国际交流基金”,该基金用于资助中央院音乐学系的学生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会议、进行短期参观、访问和学习,达到开阔学生学术视野的目的。基金的发放以论文比赛形式选拔获奖者,这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论文写作水平得到巨大提高。
上音当前与学生相关的科研资助来自本院的 “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和“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无论老师还是研究生,做相关的课题就可申请课题经费,这一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相关科研的产生,催生了一系列关于城市音乐研究和仪式音乐研究的科研成果。
话题七:学位论文的写作与评价。
音乐学学位论文的选题一直是反映学科动态的风向标。近年来,上音民族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论文选题多围绕城市音乐研究和仪式音乐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论文选题有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趋势。
音乐学学位论文的写作是对研究生业务能力的综合考量。中央院对音乐学研究生的论文考核制定了严密的机制:开题——第一次汇报——第二次汇报——申请论文答辩等。
关于音乐学学位论文的评价,涉及人文学科如何确立相对统一的学术评判标准这个问题。经过严格的评审和答辩,学位论文被分为“合格”、“修改”、“不通过”。从近年来中央院音乐学学位论文较少有全票通过这一现象,可看出当前评判学位论文的严格程度。
话题八:理论预设与田野调查的关系。
关于理论预设与田野调查,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先整体了解相关的研究方法,再带着问题去田野调查;也有的同学认为应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再决定你的选题,要多方面的去观察事实而非单纯的用某个理论方法去观察,理论方法应是面对你的田野对象为解决你的田野问题而产生的……这些字面看起来颇不一致的说法,实际并不矛盾,大家热烈的讨论正说明对理论、田野工作的共同关注。
话题九:张伯瑜教授《民族音乐学的认知》分析法要点。
张伯瑜教授强调认知分析法是从创作的角度去找寻思维运作模式的分析法。面对传统音乐,这个思维运作模式常常是集体的、传承的、当事人未知的。例如,以认知分析法分析阿炳的《二泉映月》,更像探索阿炳演奏时脑中的思维路线图……认知分析法尝试以另外的话语系统来“说音乐”,尚处于未成熟阶段。
话题十:热门网站“中国音乐学网”等等。
网络时代,“中国音乐学网” 为学者们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中央院的师生可以在北京感受曹本冶教授上海讨论课的思想火花;上音的师生也可以在上海了解北京“人文思潮”系列讲座的警言妙语……大家期待这个平台在未来发展成一个能全面反映各大音乐院校学术动态的交流平台。
上述话题的讨论值得思考:“两院”音乐学系现状:在“传统”影响下进行当代“变迁”。 “两院”音乐学系共同关注:如何更好的构筑教学体系?如何更好的培养音乐学人才?“两院”音乐学系不能回避的问题:在现行的考试体制下如何考量学生的学术素养?作为人文学科如何建立相对统一的学术评判标准?如何在当下语境中“做理论”?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
座谈会在限定的时间内结束了。大家对共同关注问题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期待“两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对话再续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