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工作会议于62在我院成功举行。出席会议的领导有市教委副主任王奇、市教委科研处处长苏忱、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董金平、院长杨立青、副院长徐孟东、茅鼎文、杨燕迪、华天礽。我院各系部门的党政负责人、各专业委员会委员、教师及学生代表们参加了会议。会议分为两个部分,上午主题发言,下午分组讨论。上午的会议由杨立青院长主持,各发言代表分别对我院“十·五”期间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科研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举措。

     

    院党委书记董金平在致词中首先对上海市教委领导长期以来对我院科研工作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帮助表示感谢。他提到,在“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办学目标指导下,我院自蔡元培、萧友梅创办国立音乐院至今,七十九年的办学传统都是坚持走“精育人才、精品教育”道路,历来十分重视科研对教学和育人的重要推动作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市科教党委、市教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努力下,我院的科研工作有了明显的改观,科研项目层出不穷,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科研成果源源不断。但是,就目前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与我院的国内外地位和我院发展战略目标比较,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我院教师和研究生对科研工作的贡献率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科研对音乐教学和人才培养、音乐创作及学科建设的推动作用也还处在一个低水平的状态。因此,院党委下决心,借科研工作会议的东风,提请我院的师生员工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学校上水平创一流的极端重要性,提请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在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研究和音乐文化战略发展研究等众多领域实实在在地展开深入的研究,通过研究建立起我院完美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创作体系、艺术实践体系和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教学工作、推动课程建设、推动创作活动、推动艺术实践、推动合理的人才结构形成、推动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出人才、出作品、出成果”,真正形成强有力的创建一流音乐学院的基础、条件和动力。号召全院师生员工都能高度重视并全力支持科研工作,为我院学科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使学院发展大业、内涵建设都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奇在讲话中对我院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十·五”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诸多成绩,2001年的科研体制改革,为全国艺术类院校做出示范;2005年又顺利完成了上海市教委第二期重点学科申报,及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申报。另外,上海音乐学院在学术论著、科研立项等方面的增长都走在全市高校的最前列。上音出版的学术论著总量在全市高校中名列前茅,2005年上音出版学术论著22部,著名部署高校华东理工红大学也仅为23部,而如果按照教授、学生人均出版量计算,仅拥有1570名教职员工的上音也许就是全市第一。上音“十·五”期间取得的诸多成绩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准确定位、集中资源,即使地方高校也可办成世界一流;单科性的学校可能比综合大学更能办成世界一流;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环境,应该注重引进资源。王奇副主任认为,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高校中离世界先进水平最近的,近八十年代的风雨历程塑造了上音“谨慎的高贵,低调的张扬”。他表示,一流院校最值得世人尊重的不是大楼、草坪,而是其深刻的思想、文化和科学精神。上海音乐学院此次科研工作会议适逢全国科技大会和上海高校科技发展与学科建设会议的顺利召开,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而是上音抓住机遇、顺势而上,聚焦内涵建设和提升全院整体水平的坚定决心和积极姿态。他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科学与人文、艺术在山麓下分手,在山顶上汇合”,强调人文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同时鼓励上音师生加大学术创新等各项科研工作的参与程度。

     

    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洛教授向大会做了题为《科研处工作总结与设想》的报告,总结了“十·五”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工作开展情况并展望“十一·五”期间的科研发展。洛教授提到,通过五年来的工作,首先对“科研观念”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即科研的深入与发展必须以学科建设的总体概念和规划来开展,同时科研工作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服务于国家社会文化发展,体现科研工作内容的社会效益和人文关怀精神。其次,在管理层面上要建立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的纵向、横向“关系网”。另外,要体现科研服务的意识,“以服务体现管理、以管理促进服务、以服务促进科研、以项目促进学科发展”。2001年以来,经科研处申报获得的科研项目和重点学科共计42项,获得院外科研经费资助合计人民币1843.9万元, 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力量,申报了“霍英东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曙光基金”、“教委青年课题”等项目,在2005年拨入经费增长前十名高校统计中,上海音乐学院排名第二位,增长率为107.11%;在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增长前十名高校统计中,上海音乐学院排名为第二位,增长率为5%.。“十·五”期间出版著作136项,论文译著433项,创作作品127项,国内外获奖530项,科研课题立项140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67项、院级73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304人次,国际交流合作项目29项。以上数据都令人可喜。但同时,科研处作为职能部门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十一·五”期间有待改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科研人才梯队的重视;二是整体学科建设规划,要重视资源整合、互补,尤其是加强传作和表演的科研力度;三是项目完成的督促,要提高按时结项率;四是管理制度的健全,建立三级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学科建设的体系化目标,同时形成较为全面的管理制度条例。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林华">林华教授做了题为《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学术价值取向,以科研兴艺兴教》的发言。他首先谈到,自2001年开始率先在全国音乐界实行的“科研课题聘任制”,一方面明确了科研工作是每个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之一,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应该具有价值取向。科研课题聘任制的最大特点是尊重专家学者的智力劳动,其实施也促使我院初步形成了一支科研管理队伍。2001年实行科研课题制以来,音研所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发布了五次科研指南,支持了近70项课题;二是策划学科发展,如与科研处一起进行了音乐管理系、音乐剧系的开设和论证,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建立,以及我院重点学科基地、教育高低的申报,同时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如《全国音乐学术规范研讨会学术规范讨论》,《第五届中日音乐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全国音乐学学科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和《第一届全国西方史学研究年会》等;三是先后设立了几个学术研究中心,如“中日音乐文化交流中心”、“音乐剧研究中心”和“上海音乐学院校史研究中心”。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工作,我们体会到,只有坚持改字当头,才能革面洗心,使我院科研走出濒临覆没的境地,解放科研生产力,重创我院在科研领域的辉煌;要坚持代表先进文化为指导,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力戒焦躁,潜心努力;目标一致,为提高全院整体学术水平而努力;最后,科研活动必须依靠党的领导、群众的支持。对于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林华教授提到,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其次要制定可操作的制度,发扬学术道德和惩处学术腐败,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研诚信信息档案,完善课题的进度控制和结项工作程序,为进一步扩大我院的科研活动创造条件,进一步推动表演、创作、音乐教育等非理论专业的科研活动。

     

    上海市教委科研处处长苏忱从管理部门的视角对上音“十·五”期间的科研工作进行了肯定,并谈了两点感受,他认为上音的科研工作成效、学术成果等之所以能取得长足进步,离不开领导智慧的顶层设计、科研管理部门高效的执行力、全院专家、教授、师生的大力支持这三个重要力量的共同努力。而上海音乐学院创建世界一流音乐院校也必须依托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和一批音乐理论家所铸就的坚实基础。在指导我院下一个五年计划的科研工作时,苏忱处长提出三个“意识”,他认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必须树立精品意识、科研工作的产出不仅在数量上更应是质量上的显著提升;科研工作必须牢记上海意识和国家意识;必须坚持团队意识。音乐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做了题为《再接再厉,开创我院科研工作新局面》的主题报告。他首先谈到了科研工作对于我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我院“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以本科教育为主题,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教学、研究型高等音乐院校”的层次定位,以及“保持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国际一流地位,积极拓展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空间,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的学科发展目标,为我院的科研工作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01年我院科研处成立、音研所进行科研体制改革之后,我院优秀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再加上我院出版社的成立,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机制,一方面使我院的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更加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性,同时也保证了我院的出版社具有较高的学术品格。科研工作与教学之间的结合,促进了我院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我院学科框架的整合和学科体系的完善,目前已基本形了理论作曲学科由重点学科项目建设拉动、表演学科由教育高地项目建设拉动的学科建设格局。对于我院科研工作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与举措,杨副院长提出以下几点:一是重点抓好上海市重点学科及特色E-研究院学科点的建设工作;二是提高全院上下的科研意识,营造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强化科研对于学科建设的先导和推动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我院的科研管理制度;四是进一步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科研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五是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继续大力提升我院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下午会员们就《上海音乐学院科研管理条例(讨论稿)》、《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工作奖励与考核办法(讨论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科研课题聘用制实施方案(讨论稿)》、《上海音乐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上海音乐学院横向科研和违约创作项目管理办法(讨论稿)》、《上海音乐学院科研经费管理条例(讨论稿)》等六个科研管理条例进行了分组讨论。在最后的闭幕式上各小组主持人向大会汇报了讨论情况。在基本肯定条例中所列各项原则的基础上,各小组成员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集中在“科研工作奖励与考核办法”一则上,如对表演专业教师科研成果的衡量,是否应有别于音乐理论专业教师科研成果的衡量?除论文、著作的发表和出版外,如何鉴定创作及表演成果?在评分机制上如何做到量与质的统一?这些问题都将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在达成共识之后即确定上海音乐学院科研管理条例的实施。

     

    最后,杨立青院长对此次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工作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他提到,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学校正处于“十一·五”规划阶段,上音的定位也面临着从单纯的强调教学向教学、研究双重定位的转变。市教委领导对上音的要求也是聚焦于内涵建设,而科研工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高校要创新,一方面是创作,另一方面就是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所以,我们要将科研当作每一个人的职责,而不是一种分工。我院下一步的科研重点是抓好两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作为优势学科的作曲与音乐设计,作为特色学科的音乐文化史),以及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是要达到国家级的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水平。其次要准备申报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以及再争取建立一到两个E-研究院,做到音乐学系与作曲系的整合、传统与现代音乐资源的整合、校内与校外的整合。希望全院教师和学生都能围绕科研来开展工作和学习,尤其是发挥研究生的潜能,将科研课题与研究生课题相结合。作为对八十周年校庆的献礼,期待我院在科研方面产出更大的成果,希望全院师生共同努力!

    分享到:


  • 文章录入:titi_chen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没有任何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