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日,由中国音乐学院、国家开放大学、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北京朝阳社区学院主办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中心、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承办的“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暨第三届社区音乐教育高峰论坛”如期于北京朝阳社区学院双龙校区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为主要议题。论坛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主持,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吴武副书记、国家开放大学的张少刚副书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的李春花副院长、北京朝阳社区学院的白新睿副院长应邀出席并致辞。  

      在致辞中,中国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吴武提到:“传承和复兴传统文化,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践行于普通人的人生价值观之中,只有这样它才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复兴,在新世纪,继续焕发青春和活力。”随后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李春花也提到:“本次论坛对于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对于促进我国和北京的音乐社区教育等相关工作、发展社区文化,都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少刚非常接地气地说:“如果把音乐融入我们的生活,如果把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那么家庭和睦、社区和谐、邻里相照、人人开心的生活就会有的。”最后由北京朝阳社区学院副院长白新睿作了总结性发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觉得我国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是有指导作用的,我们很多的思想、习惯、做法,都在不知不觉的运用这些传统文化,我们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它,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要继承和发扬的。不但我们这一代要传承,下一代更要传承!”  

     

      论坛历时一天,共分两个单元:  

      第一单元共提交论文4篇,分别为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少刚提交的《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的构想与推进》、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会会长谢嘉幸提交的《社区音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澳大利亚社区音乐教育家Gillian Howell提交的Current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Community Music Research (《当今社区音乐研究的国际趋势》)、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孙绿怡提交的《快乐学唱歌——网络社区的构想与实践》。他们以专业知识理论为基础,为社区音乐教育的现状作出阐释,并针对现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共同着眼于充分利用当今科技手段,积极调动群众参与热情。  

      张少刚通过《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的构想与推进》一文,借展示“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活动,表达了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观。该活动自开展以来已经受到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与示范区、国家开放大学系统以及其他致力于社区教育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他提到,当下教育正在进行着四个转变,包括:从局限于封闭的校园向融入社会转变、从只关注学龄阶段的教育向重视终身教育转变、从只关心少数人的教育向重视全民教育转变从、只关注专业教育向重视多样化教育转变。而国家开放大学、开展社区教育、传统文化进社区、开展社区音乐教育活动则是迎合教育环境转变的四个标识之一。这些活动不但使人有权利也有能力去演奏、创造并欣赏自己的音乐,又为个人和集体提供一个平台,表达自己的艺术、社会、政治及文化观点。不仅可追求音乐方面的卓越和创新,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社区生活质量,补充、拓展学校音乐教育的结构层次并与之相互促进。  

      谢嘉幸以《社区音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文,通过比较两届社区音乐教育高峰论坛主题以及介绍国际社区音乐活动委员会关于社区音乐理想目标,并介绍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推进情况,阐述了社区音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谢教授指出,社区音乐具有全民性、关联性、创造性,需要广泛实践和非权威性领导,是多样化的音乐,目的是赋予人的音乐能力。其首先是对社区居民进行思想道德和国家政策法规教育的宣传手段,同时为广大城市社区居民提供高品位、可选择的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经济上得以促进社区发展的推动力量,还可以培养大众审美意识,提供社区居民强身健体、排忧解难的医疗保健向导,最终有效的为社会互动、亲密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团结稳定起到凝聚作用,实现“传递爱心,和谐美善”的目的。其内涵则是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优秀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育人,使国民具有基本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修养及能力,以成就其家国情怀、道德理想、健全人格、人文精神,审美品味以及创新意识的教育。  

      Gillian HowellCurrent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Community Music Research (《当今社区音乐研究的国际趋势》)一文中认为当今国际社区音乐研究已经倾向于关注残障人士、司法领域、老年人休闲、业余成年学习者或“晚学习者”(以乐队的铜管、木管形式)、社区合唱团、生活不幸或社会排斥的人。她认为,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音乐对人的一切皆有益,并非仅限于拓展音乐知识。在社区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必须遵循各国、各地、各民族、各区域的特点而因地制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区音乐历史是不同的,因此所展现与针对的表象与方法则可能完全不同。如今“在线音乐社区”是一个流行趋势,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乐器演奏,可以直接联系其他音乐家,通过社会媒体、视频共享、短信、聊天室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目前,由于社区音乐创造活动的选择受性别、社会阶层和种种社会结构的影响,这必然成为未来社区音乐研究的重点;并在社区音乐中应少以“干涉主义模式”为主要法则,应更多强调自我维续、由参与者搭建的社区音乐项目;社区音乐教育,最终是以实现人的“幸福”、“快乐”为目的的。  

      孙绿怡的《快乐学唱歌——网络社区的构想与实践》一文,结合目前社区音乐教育的实践,特别是参与普及性声乐课程《快乐学唱歌》的设计和编制,简述对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些认识。她认为,随着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景大有可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形式(模式)的音乐教育是社区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相对于传统音乐教育又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社区音乐教育完全可以从原有社会活动的层面,提升到个性化因材施教、多元化民族音乐、全民终身音乐学习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层面。目前社区音乐教育研究可注重于音乐启蒙、音乐教育问题及技能指导、网络音乐社区的构建、音乐文化活动组织、音乐养生等方面。  

     

    第二单元共提交论文4篇,分别为朝阳社区学院副院长白新睿提交的《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孔子四海书院教师曹磊(代替院长冯哲)提交的《关于传统文化进社区的几点思考》、双桥铁路社区的曹丽敏提交的《传统文化是道德的指南针》、丝竹园社区的贺建亮提交的《丝竹园国韵惠民生》。作为社会、社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是社区教育的具体落实者,在象牙塔之外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实践经验,以备理论研究,同样承担着实施和再创造的重任。因此几位社区专家均以各学院、社区的实际案例为出发点,论述社区教育在具体落实中的共性和个性。  

      白新睿在《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一文中提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将建立一批传统文化宣传和教育基地;编写一套传统文化社区读本并开发一套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培养一批社区传统文化工作者;打造一批传统文化示范品牌。进而搭建多层次,多方位,多种形式的展示平台。使全区传统文化教育蓬勃开展的点、线、面结合的传统文化发展格局,达到提升居民素质,陶冶居民道德情操,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顺、社会和谐。  

      曹磊(代冯哲)的《关于传统文化进社区的几点思考》认为社区化的大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宗祠、文庙、私塾、家训,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基层治理制度。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遭到了解构,然而中国传统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书院则可成为目前城市化背景下融合宗祠、文庙、学堂为一体的一种形式,建立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基层教育、文化、学术中心。社区中传播传统文化应参照西方国家社区教堂的形式,将社会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转向兴建社区书院或文化中心。而如今国内的社区工作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意识形态引导,仅仅把社区看做维稳的组织。实际上社区可以发挥很多功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基层机构。社区书院就是要改变过去社区文化中心的散乱局面,将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内容向社区居民传播。  

      曹丽敏的《传统文化是道德的指南针》一文,以切身工作体会为基础,讲述传统文化对其自身的改变,进而映射如今时过境迁的社区环境变化,体现传统文化的道德自律。  

      贺建亮在《丝竹园国韵惠民生》一文中介绍了“丝竹国韵惠民生”社区教育项目。其以弘扬民俗文化为出发点,以传统民俗节日为主线,以亚运村地区社区教育为平台,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开展民俗文化教学,有效带动了地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社区居民间的和谐。  

    结语  

      本次论坛的参与者有高校教育工作者,也有国际社区音乐教育家,还有在一线的社区教育的实践者。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社区教育尤其是社区音乐教育的观点和实施办法。  

      第三届中国社区音乐教育高峰论坛延续前两届对人和人文的关怀,从第一届“音乐为了每一个人的一生”到本届“传统文化进社区”,体现了社区音乐教育关注点以及对社区音乐教育本质认识的深化,从个体视角至群体视角的扩展。这不光昭示着论坛本身的前瞻性,也为今后的研究与实践奠定基石。  

     

    分享到:


  • 文章录入:思之责任编辑:sizhi
    关于 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