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襄阳圆满结束
2015年11月5日-11月7日,北京传统音乐节活动之一,由中国音乐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湖北省襄阳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主办,谷城县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谷城县文化馆、谷城县剧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市工会干部学校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全国诸多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湖北当地群众文化工作者、传承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此次区域音乐学术研讨会设计了实地考察、理论研讨、区域性传统音乐展演三位一体的模式,分三天进行。11月5日上午与会的专家学者对襄阳谷城县进行实地考察,下午在湖北襄阳市工会干部学校会议厅观摩了汉水流域上、中、下游的民间音乐演出。
11月6日、7日为学术研讨会,在开幕式上,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教授、湖北文理学院校长丁世学教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乔建中教授出席并分别致辞。复旦大学张晓虹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乔建中教授分别作了《汉水流域音乐文化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汉水音乐文化研究初议》的大会发言。第一天的学术研讨会分两个会场,两个会场的主题分别为“区域音乐理论方法个案”、“汉水流域音乐文化研究”。在“区域音乐理论方法个案”中,田耀农、臧艺兵、谢嘉幸、齐易、林立策等专家学者,就区域音乐研究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探讨,如谢嘉幸在《区域音乐与音乐地方学--以音乐北京学学术研讨会所引发的讨论为例》中强调,“地方音乐研究要立足地方学,关注当下的音乐生态现状,活态地重建地方文化体系,以适应地方音乐的当代生存。”蓝雪霏《勇敢的接力者--台湾屏东县泰武小学排湾族民歌文化教育探访录》、刘东兴《两个人两条线--汨罗江上游民歌传承人现状调查》、谢秀敏《“襄河道”坠子变迁的个人记忆与身份建构》等专家学者的发言则侧重对传承人的研究。段文、李春阁等专家学者还探讨了当地民间音乐事项保护、传承、创新等问题。在“汉水流域音乐文化研究”中,李月红、杨传红、穆兰、吴凡、吴华强、李素娥等高校学者,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多年来关于汉水流域音乐文化事项的研究、创新成果,而信国洋、罗琼等地方文化馆或非遗部门工作者,则为与会地代表全面介绍了本地方非遗工作的内容、现状和主要问题。如李月红在《十堰地区、神农架林区民歌实地调查报告》中,将近13年期间对鄂西北地区民歌的调查情况及其相关成果进行全面的展示,并逐个对汉水中游的丧鼓歌、薅草锣鼓、诗经民歌进行介绍。镇巴县原宣传部长刘光朗、老河口丝弦传承人余家冰则结合自己多年学习、传承经验,直观、全面的介绍了陕南民歌、老河口丝弦。除此之外,胡小满作了《略论乐妓对明清燕赵小曲的影响》,戎龚停作了《沿淮民间歌舞的时空构建脉络》的发言。
11月7日上午,为“地方音乐课程建设”与“区域音乐理论方法个案”合并交流。蔡际州、许海波、张益琴、魏莉等专家学者就自己的个案研究进行发言,郁正民、黄虎、候兰新等专家学者则以自己所处的地域与学校为例,作了关于“地方音乐特色课程建设”的发言。如黄虎在《地方音乐研究与特色学科建设--从我的研究与工作说起》发言中,从方向定位、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学术研究等方面,通过中国音乐学院与地方音乐院校对比的方式,进行了学理层面的探讨。在下午的圆桌会议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湖北当地群众文化工作者、传承人们,还就两天会议中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本届研讨会议是对前三届区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延续,也为以后区域音乐研究以及汉水流域音乐研究的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乔建中教授提出的“统合以往资源、重启田野考察、强化历史关照”汉水音乐研究的初步想法,对汉水流域音乐研究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整个会议,共有42位代表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展演汉水流域各种体裁传统音乐近20个,发言学者涉及高校23所,来自于除湖北省之外的9个省市,尤其是汉水流域有7位文化馆或非遗部门领导的参会与介绍,成为本次会议的一个新亮点。会议期间,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湖北当地群众文化工作者、传承人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区域音乐研究个案、汉水流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成果,并对区域音乐理论方法、地方音乐资源与地方音乐文化史以及地方音乐课程建设、地方音乐传承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最后,赣南、泉州、阜阳等多所院校,向组委会提出要承办下一届区域音乐学术研讨会,这不仅透露了“区域音乐研究”的“热度”,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系列学术活动的现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