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2007年度特聘研究员职务写作

    编号:e05011

     

    关于五个概念的学术日志:

    多样性,东亚音乐,学院音乐厅与学术音乐会,身份,当代

     

    韩锺恩

     

     

    2007-2008年交替之际,因各种原因通过几次活动经历有了一些心得,当然是属于我个人的理论心得。但仔细想一想,颇有一定的普遍意义,甚至于可以通过文字发表诉诸公众,并作进一步的展开。遂,以五个概念的学术日志方式(不按日常时序排列)逐一讨论。

     

    .多样性

    20071011-14日,我和我的同事杨燕迪洛秦萧梅教授一行四人,应约赴北京参加由国际音乐理事会与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音乐理事会第32届大会暨第2届世界音乐论坛(2nd World Forum on Music and 32nd GA of the International Music Council)。

    作为中国代表,我们只能参加2007世界音乐论坛(据了解,国际音乐理事会目前至少在本届会议结束之前尚无一个中国籍的成员)。世界音乐论坛的主题分别是:音乐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音乐,知识产权,多样的音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与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多样的音乐——音乐传统的可持续发展,音乐的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变化,音乐的未来——音乐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对会议的介入十分有限,尽管有现场通过耳机进行的同步翻译,但毕竟只是一个大概,况且,所讨论的问题与我自己的专业有一定距离,因此,人始终处在一个不甚清晰的概念轮廓当中。细细想来,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也是会上出现率最频繁的一个概念,就是多样性,以及针对全球化语境中的多样性问题和如何通过立约乃至公约进行干预的策略。

    时间有限,会议正式发表之后仅有几分钟时间可以由他人插话提问或者参与讨论,本来并不想占用这有限的时间,结果忍不住还是说了,一是因为会议组织者《人民音乐》主编张弦女士希望会议多发出一些中国的声音,以增强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二是我的两位同事洛秦教授与萧梅教授的正式发言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于是,就借极其有限的讨论时间,说了三点意见。

    一、针对我自己提问:声音经验发生的前提是什么?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文化辨别的问题。如果你面对的对象是一元性的深度模式,那么对自我而言,则必然相关人的复杂的感性经验建构,如果你面对的对象是多样性的平面模式,哪怕将占据主导地位多时的西方音乐也视为多样性中的一样,去掉原有的以西方音乐为中心的价值括号,那么对他者而言,则仅仅相关简单的形态风格记忆。有鉴于此,我想是否有必要考虑声音经验的发生前提,也就是在避开一元性深度模式与多样性平面模式的扰动之后进一步追问:是否有一种足以驱动所有人经验的声音存在?毋庸置疑,去经验对任何一个已经积累有经验的文化人来说,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但问题是,已有经验并不彻底中止乃至完全终结经验发生的可能性,或者说,经验的原生状态并不会因为再生经验甚至滋生经验的不断增加而失去它的存在。这里的意义在于,有意无意地忽略经验发生问题,并不意味着针对声音经验的文化辨别有绝对的可靠性。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分享到:


  • 文章录入:Philip责任编辑:小编
    关于 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