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指非音乐专业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寥若晨星(1978年以前)
      借用这句成语作为这一部分的标题,有双重含义。一是“寥寥无几”;二是“启明星”可指引方向,为后来蓬勃开展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引路。
            ⒈三十年代创业的清华音乐教学机构
            1911年创建的清华学堂,原系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留美预备学馆,辛亥革命后更名清华学校,1928年改建成清华大学,后来办成拥有文、法、理、工、农5院26系的综合大学。1952年调整为工科大学。1978年起,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科、文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大学。
            清华历来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1916年开始有音乐课。1931年正式成立音乐教学机构西乐部。据旅美校友黄开禄在《清华给我的比较音乐教育》一文中介绍(摘录):“在我求学时代的清华(19301934)……其音乐环境之构成,一为有历史性的西洋军乐队组织。二为冬暖夏凉的大礼堂,不但存放着几乎应有尽有的西洋乐器供学者免费使用,又有够用十年八年程度的乐谱……三为组织自由,免费个别教学……军乐队虽未超过四十人,却也阵容齐整,各器皆全。管弦乐队基于军乐队的成员,加上弦乐及钢琴的同学与助教组成……四为教师:教小提琴的俄人托诺夫任音乐室主任,兼职教钢琴的德人库普克,兼任指挥,另有曾任总编府军乐队教官王龙升,包教军乐……当时学生数似为六、七百,约有5参加乐队,其中后来至少有李季芳、陆以循、张肖虎成为音乐家。级友丁致中,从清华学小提琴开始,后成为二胡名手而任乐院教授…当时巩教授吴可读(英国人,牛津毕业),夜间利用唱机,为我们讲授十余课西洋音乐史……由浅而深,由远而近,由述而评,头头是道,音音皆乐。我对于比较音乐的认识,实由此讲开始。”值得补充的是,在这届乐队中的汪家宝,后来去了延安,既为当时打出第一口油井做出贡献,也是《黄河大合唱》首演伴奏乐队成员。解放后任国家矿山局领导,回母校时还曾十分感谢清华小提琴教师的严格系统教诲。另据“老清华”介绍,规模仅有二、三百人时的清华,曾拥有一支六十人的乐队,参加人数高达总学生数的20。
            抗战胜利后,学校建立音乐室(1946),开设了多种理论及声乐、器乐课程,包括有学分的选修课。军乐队十分出色(1992年指挥家李德伦参加该队建队60周年纪念音乐会时曾说过,他在北平读高中时就非常羡慕清华军乐队)。由毕业留校的张肖虎负责的民乐社活动也很经常。特别是“一二·九”运动时的“海燕合唱团”和解放前夕的“大家唱歌咏队”,都成了团结青年、教育青年的战斗堡垒,使不少有志之士走上了革命道路(曾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长的李伟就曾经说过:“我的革命生涯,就是从清华的音乐活动开始的”)。清华军乐队曾参加1949年天安门开国大典。
            清华虽没有音乐系,但在我国音乐史上,不少著名音乐家都出自清华。如:赵元任(18921982,作曲家,语言学博士,作有《卖布摇》、《教我如何不想他》等40余首歌曲)、黄自(19041938,作曲家,上海音专教授、教务长,作有《抗敌歌》及清唱剧《长恨歌》等),黎青主(廖尚果,18931959,作曲家,音乐学家,作品有《我住长江头》等,1930年曾出版《乐话》、1933年出版《音乐通论》)、应尚能(19021973,作曲家,声乐教授,曾任重庆国立音乐院教务长,华东师大音乐系主任)、李惟宁(19061987,曾任上海音专校长,美国波士顿音乐院作曲教授)、姚锦新(1930入清华,40年后留学德、美,51年起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张肖虎(曾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作品有舞剧音乐《宝莲灯》等)、李伟(作曲家,作品有《炮兵进行曲》等)、茅源(作曲家,作品有小提琴曲《新春乐》、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歌剧《南海长城》等)、汪声裕(作曲家、作品有舞剧音乐《五朵红云》等)、陆祖龙(作曲家、总政歌舞团专业作曲)、方堃(音乐教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务长)等。还有不少著名科学家、教授,如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钱伟长、秦馨凌、严宝瑜、刘希拉、童诗白、滕藤、何方殿、赵元修等,不仅在各自的专业上有突出成就,而且都很重视、支持音乐教育,这都和他们在清华所受的音乐教育分不开。
            解放后,蒋南翔校长等有关领导更是重视音乐教育。然而,“文革十年浩劫”,清华受到严重破坏摧残,音乐教育也不例外。不少乐器、唱片被砸,音乐室被解散,活动中断。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分享到:


  • 文章录入:musicpsyjc责任编辑:小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