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音乐教育与全球文化生态平衡
内容提要:振兴本土音乐教育不仅仅是音乐学、教育学的问题。如果学术界对当代文明、当代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与未来“全球化”的关系有更深入、更客观的认识,人们在从事振兴本土音乐教育事业的时候,就会有更自觉、更本能的内在创造力。
关键词 本土音乐教育 文化生态平衡 多文明共存 全球化
一、 自然生态危机和文化生态观念的提出
“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人口剧增、能源短缺、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匮乏、森林锐减、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物种丧失等等生态危机的种种现实,表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正在使生态环境退化趋向极限,同时也把人类自身置于危险的生存困境中。”
——雷毅《20世纪生态运动理论:从浅层走向深层》,《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26页。
在当代,表面的高科技文明似乎在迅速地消解和弱化人类的血缘性(民族性)和地缘性(地域性),期望把人类引向更高的社会文明,但事实上正如上文所叙述的那样,人类在特定文明时代带给自然生态的深重灾难,却把人类自身推进“生存危机”的深渊。
全球性的生态破坏日趋恶化,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联合国保护人类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导向下,群众性的生态保护运动,已发展成颇有声势并具有深远影响的全球性社会文化思潮。这思潮随着自然生态失衡的灾难重重,使人们不得不从追究技术性的原因走向对社会性因素的诘问。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识之士也从“人类中心主义”转换成对“生态整体主义”的倡导。这个深刻的意识转变,使生态研究进一步提出了自然伦理意义上的“深层生态学”思想:
“深层生态学所持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通常被称为生态中心主义。这种观点把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这一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的存在状况紧密相连。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因此,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雷毅《20世纪生态运动理论:从浅层走向深层》,《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28页。
该项研究从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引发出对人类文化形式与生命形式内在规律的关注和思考:“深层生态学致力于保护非工业社会的文化,……理由是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学上的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完全一致的。”1深层生态学从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中,领悟到自然生命的丰富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同一性,目的是要说明,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在“宇宙生态系统”中的规律和意义,对于人类的关系来说,没有本质的不同。
可是,人类往往在追求和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总是只顾渲染新发现事物的新价值观念而有意无意对可能伴随而来的不幸视而不见。倘若人们不在大气污染、能源短缺、森林锐减、臭氧层急速破坏等可怕灾难中已经无力应对,谁愿意承认工业文明既带来社会繁荣又带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致命摧残?庆幸的是,人类终于在今天尝到自然生态严重失衡带给人类苦果的忧心忡忡的同时,总算开始警惕“文化生态失衡”可能使人类遭致的更大的苦难。
文化生态学的崛起,就是对生态失衡灾难的预防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