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林说律(目次)

    1、  十二平均律遗祸无穷

    2、  没有十二平均律钢琴 3、音准仪4、听觉律5、十二平均律无用6“偏差音”7、纯音音高8、音高与频率概念9、律不推崇十二平均律10、乐器考古11、频率计12、电子琴13、改革电子琴14、木管乐器15、铜管乐器16、有品弦乐器17、律学的定义18、音乐名词术语19、谐和、谐音20、谐音系列21、音程22、八度、半音23、音分、24、音调、25、研究其他律26、听觉律音程值27、听觉律特点28、理论脱离实际29听觉律共识30、世纪坛31、音乐教改32、马克思说

    3、  关于听觉 律公式我已用公式计算出音高与频率表,对于搞音乐研究与足够用了,没必要再用公式验算。却应该用公式做出新的声源元件做出符合听觉律的电子乐器及一系列音乐用品。现不宜随便公布于众11    十二平均律遗祸无穷十二平均律符合物体振动的客观规律,受到理论家和音乐家的极力推崇强调十二平均律是键盘乐的标准调音法,是典范律制。这种错误的观点一直流传三百多年,致使十二平均律贯穿于音乐声学之中从事音乐的人们都信赖钢琴,认为钢琴的音准最正确是十二平均律。其实从来就没有十二品均律钢琴将来也不会有。钢琴调音师在调音时,只有a1是用音叉确定的音高,其余所有的音都是依靠听觉调出来的,其结果用十二品均律仪器检验时必定是高音逐渐偏高,低音逐渐偏低。除了电子琴,所有在制作中定音的乐器都是这样,凭听觉决定的音高3、音准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十二平均律的音准检测仪器批量上市,很容易用仪器做出十二而平均律的乐器,曾不止一人做过实验,结果一致得到音乐家的否定,认为音高偏低,低音偏高了这种仪器在乐器厂里就只起比较参考作用了。企业标准规定,乐器音准与十二平均律比较,必须高音逐渐偏高,低音逐渐偏低。

    4、  用十二平均律检测钢琴,要求高音逐渐偏高,低音逐渐偏低,这种粗略提法,不够科学。因为钢琴所实现的律制是凭听觉判断出来的,故理应称为听觉律,我经过研究,发现了听觉律的计算公式,可以精确地表现钢琴的律制,拙文发表在本人的微博上,欢迎阅览传播

    5、  听觉律与十二平均律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律制,听觉律是调音师和音乐人共同创造、共同使用的律制,它充分证明了十二平均律没有实用价值。只是长期遮蔽了听觉律。

    6、  有学者把钢琴与十二平均律的偏差值称之为“偏差音”说这是调音方法和琴弦材料造成的,又传说名牌大公司可以调出无“偏差音”的钢琴,这种说法只能说明他已注意到钢琴不是十二平均律,又极力为十二平均律辩护。其实,调音方法与琴弦都与“偏差音无关,而且任何一位调音师都可以用仪器调出无偏差音的琴,只是无人肯干那种傻事

    7、  声学家在实验中,选定100hz纯音,40db强度的音高为1000美(ml音高单位),经过研究,得到几种纯音与概率关系,如下表

    8、  概率hz  100 200  500  700  1000  1500 2000 3000  5000

    9、  音高ml 161  301  602  750  1000  1296 1545  1692  2478

    10、              显然,音高与概率是两种概念。音高是听觉对概率高低的主观评价,频率越高评价越偏低,频率越低评价越偏高。

    11、              音高与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频率是物体每秒种振动次数,单位是hz,音高是听觉评价频率高低的主观是量、单位是ml,虽然可以用频率数字描述音高,但绝不等于音高,只能从数据的多少比较相对音高。我用音名代表律音音高,把音分理解为音高分量。这样,用听觉律公式可以计算出所有大小音高都有一个对应的频率,列入音高频率表中。

    历来研究律的人们,都是混淆频率与音高的概念,认是八度是倍频关系,于是只局限在一个八度内计算频率,单纯研究物体客观振动规律,完全忽视主观听觉评价,凭空认定风琴、钢琴是采用十二平均律,于是对十二平均律不断加以修饰、美化,强力推崇之

    在乐器考古时,迷信十二平均律的人们,单纯沉迷于客观理论中,完全不考虑听觉评价频率的音高,用十二平均律仪器检测古乐器音准,然后换算成聘进行研究错误地把频率当成音高,用这种观念鉴定古乐器,肯定得不到正确的结论二十世纪初,有了电声换能器之后,才有了计量频率的声学仪器,认为十八、十九世纪风琴、钢琴应用十二平均律,实际上只是听觉判定二已,在无法计量频率的时代,不可能实现十二平均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电子琴进入市场,只有电子琴及其派生品,才是真正使用十二平均律的制品。

    搞音乐实践色人们都喜欢钢琴的律,即听觉律,电子琴是十二平均律,两种律制不可能融合在同一舞台,以致电子琴只能在幼儿园、中小学和一些青年人中流行,使这些青少年的听觉受到严重伤害,熏染出“五音不全”的一代,纠正起来都很困难,所以说,现在的电子琴是坏乐器,应该尽早清除出市场,进行销毁。

    目前,电子琴的功能、音色等优点是无与伦比的,致命的要害是十二平均律的音源元件,如果用听觉律公式制造出全新一代电子琴,很快会与传统声乐、器乐融合在同一舞台,还有电子琴的音量可调、重量轻、造价低廉,完全可以取代多种乐器,特别是电子风琴、电子钢琴,前途无量。这种电子琴和传统乐器一样,是长寿产品

    影响木管乐器音准的因素很多,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到音准,特别是演奏者的技艺水平,是决定音准的首要因素,所以,明智的演奏家对乐器本身的音准不做评价,专业演奏者可以在—+20-20音分范围内加以控制,追求与钢琴音高一致

    铜管乐器的设计思路,是按照十二平均律,通过不同的管长,获得不同长度的空气柱,再加上自然振动原因,就可以获得完整的音域,这完全符合空气柱振动理论,但忽略了听觉评价频率音高的特性,所以音准并不在律上,要想得到理想的音准,完全依靠演奏技巧了,专业演奏者可以把一个音自由控制在+20-20音分范围内有品(相的弦乐器,是按十二平均律排品,弦枕和品(相)的顶端组成的平面,与弦构成锐角,按弦时,必定增加弦张力,提高音准完全脱离了非品的初衷,随着弦高的逐渐增大,张力提高量也逐渐加大,音高的提高量也逐渐增大结果不再是十二品均律,而是更像是钢琴上的律制,在加上演奏技巧的控制。就完全与钢琴一致了。

    律学的定义问题普遍说法是根据声学原理,计算各律音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听觉律观点认为:律学是根据物体振动规律和主观听觉对频率音高的评价,由多学科交叉,专门研究律音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音乐是听觉享受的艺术,听觉是音乐最权威的评审机构。听觉律强调了听觉的作用,冲破了以前音乐声学中一些名词术语的定义,有的只符合振动理论,由的是十二平均律的注解,唯独忽视了听觉特性,必须加以修正。

    谐和:两个音的基频成简单整数比的情况这是音乐声学的定义。应修正为:两个音的基频比略大于简单整数比的情况

    谐音:频率为基频的整数倍的分音——这是音乐声学的定义。应修正为:频率略大于基频的整数倍的分音。

    谐音系列:基本频率都是同一个基频的整数倍的一系列的声音这是音乐声学的定义。应修正为:略大于基频整数倍的一系列声音

    音程:两个声音音调间的距离。它是以高音与低音的音调比为底的对数表示——这是音乐声学的定义。应修正为:两个律音之间的距离。所有音程中高低音的频率比都不相同,频率与音程没有直接关系

    八度:两个音调相差最小而具有同样基本音乐属性的音之间的音程——这是音乐声学中的定义。似音分?似半音?一般人理解不了。应修正为:十二个半音的音程。

    [等程]两个频率比为212次方根的频率间的频程——这是音乐声学中的定义。修正为:相邻两个律音的音程。

    音分:两个相比等于21200次方根的频率间的频程——这是音乐声学中的定义。修正为:半音音高分成100个小音高,相邻小音高间距离为音分

    音调:听觉判断声音高低的属性——这是生理声学中的定义。显然,这是泛指所有音高。在音乐实践中,音调是指律音的高低,常用字母表示。

    研究者用十二平均律计算出音程间频率比,拿这套数据当标尺,去衡量其它律制,算出一大堆音程值、音偏差和各种音程,作为对各种律制的研究。

    听觉律推翻了十二平均律的实用性,用这种没用处的律研究什么都是白费功夫,还误导了别人

    听觉律的音程值,,借鉴日本边尚雄的办法,以半音为1全音为2,经过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到各种音程值,如同度为0,小二度度为1,大二度为2,小三度为3,大三度为4,纯四度为5,增四度为6,纯五度为7,小六度为8,大六度为九,小七度为10,大七度为11,八度为12……半音数量就是音程值

    听觉律的特点:1、用数学公式精确地描绘了广大音乐人实际应用的律制;2、强调区分音高与概率两个概念;

    3、所有八度音程频率比值都大于2,且不相等;4、除了同度之外,所有音程频率比都不相等;5、改变了一些音乐声学的名词术语定义。6、在音高频率表中,用音名代表律音音高,音分是音高分量表内为音高所对应的频率

    中国古代有十二平均律的律名,西方有七个唱名加五个升降音;由此推测,听觉律的形成历史很早,到十八世纪推行十二平均律时,听觉律又顺势得到迅速发展,有实物证明,到十九世纪末,已趋近完善,但是,人们被十二平均律的客观振动理论所迷惑,所以,口里说着十二平均律,在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执行听觉律,造成理论脱离实践的现实

    我没有发表听觉律公式我已用公式计算出音高与频率表,对于搞音乐的和搞传统乐器制造的人们,足够用了,没必要再用公式验算。对于搞电子乐器的人,却应该用公式做出一系列新的声源元件,以改革出符合听觉律的电子琴以及一系列音乐用品。现在不宜随便公之于众

    听觉律否定了十二平均律的实用价值,可是,在世纪坛,有一架复制编钟,估计是按十二平均律调音的还有人把发明十二平均律的朱载育奉为“律圣”,要竖雕像放在世纪坛,这些事情的决策者,都是专家、领导。百姓再说什么都没用

    音乐人都坚定地执行听觉律,所以听觉律不存在推广问题,而在音乐理论方面,必须剔除十二平均律的影响,这就需要著书立说和搞音乐教育的人们,能够及早理解听觉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惠及后人

    马克思在批判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时,指出这种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象、感性,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迷信十二平均律者就是存在这样的缺点。

    分享到:


  • 文章录入:王瑞林责任编辑:娜初
    关于 的论文
    没有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