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音乐编辑学探徵
传播学视野下的音乐编辑学探徵
(马良宝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哈尔滨 150080)
摘要:近年来,由于音乐传播学的日臻兴盛及其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音乐编辑的作用被最大限度的凸显了出来,相对于音乐文化缓慢传播的过去,如何更好的传播音乐文化,使其最大限度的为公众服务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音乐编辑活动便极具解读性。音乐编辑是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和“守门人”,在音乐的传播过程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故而,诠释音乐编辑主体工作过程中应具备何种素养,应秉承那些原则,如何使音乐传播有条不紊的进行,如何使其与音乐文化传播达到珠联璧合,更好的服务于人类音乐文化传播,这对于两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且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音乐编辑;音乐传播;原理;发展;展望
一、 学科定位
音乐编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虽名不经传,但音乐编辑活动却由来已久。在我国,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编校了我国第一部音乐文学专著《诗经》,战国时期吕不韦结集门下宾客编撰《吕氏春秋》(其中音乐部分包括“仲夏纪”中的“古乐篇”和“季夏纪”中的“音初篇”)。并且在编撰时秉承了一定的编辑思想、目的和原则。如孔子在编校《诗经》时,其目的在于“通过社会传播推行他的礼仪教化”。用“垂世立教”,以“仁”为总指导思想。以“过而不作”;“不语怪、力、乱神”;“改(治)乎异端(杂学),斯害也己”为编辑三原则。由此可见,音乐编辑学古已有之,且是伴随着音乐文化传播而发展的。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音乐传播活动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日益密切,尤其在当下,音乐文化充斥着整个社会,关系到每个社会受众个体。与之相对应的音乐编辑学也随之有了更新的文化意义与内涵,近似于产业化的音乐编辑行业从音乐传播活动中被剥离了出来,形成了一种介于音乐讯息和受众之间的中间环节。事实上,是音乐文化的传播催生了音乐编辑行业,亦或是音乐文化传播发展了音乐编辑行业。在这种自然而然的音乐文化传播中,音乐编辑作为音乐传播的附庸便应运而生,这将意味着我国的音乐传播学已赫然成学并已向科学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从音乐编辑学的发展可见一斑。
我国的音乐编辑学与音乐传播学同步,都始于上世纪末。在学界音乐编辑学的字眼最早见于1997年3月的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第1期,由西安音乐学院翟咏先生撰写的“现代音乐编辑实践呼唤理论建设”一文中。随后学界不断对音乐编辑学进行探索,得出音乐编辑学是音乐学与编辑学合二为一的新学科,既有音乐学的特点,也有编辑学的特点。据此,其工作环节应包括音乐学的理论层面和编辑学的技术层面。
由西安音乐学院著名编审李宝杰主编的《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域》一书中,对音乐编辑学是这样定义的,“音乐编辑学是以音乐出版物以及其他可公之于众的音乐活动,或者包含音乐活动的事项,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为对象,而进行的揭示其编辑工作规律的研究[①]”,透过定义,可见音乐编辑学主要是对公之于众的各种音乐事项通过多元的渠道进行科学的厘定和传播,进而揭示其工作规律的一个综合过程。在工作过程中有两个多元化概念,一是讯息的多元化,这其中包括文字音乐、乐谱、音频音乐、视频音乐、图像音乐、实物音乐;二是传播载体多元化,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音乐编辑学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多元化的分类方式。
在现实音乐编辑工作中,有两种分类法,一是将音乐编辑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型音乐编辑(出版社、音乐报刊杂志社、音乐院校学报中的音乐编辑)和应用技术型音乐编辑(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制作出版部门、电影制片厂、互联网)。二是按照行业类型分为六大类,1、出版社、音乐报刊、杂志社以及音乐院校学报中的音乐编辑;2、广播电台中的音乐编辑;3、电视台中的音乐编辑;4、音像制作、出版部门的音乐编辑;5、电影制片厂中的音乐编辑;6、网络中的音乐编辑。
二、 工作原理及职业素养
音乐编辑在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指编辑主体在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工作,这些工作既细小又重要,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专业音乐编辑就是利用已掌握的音乐学和编辑学知识匡正社会音乐文化的一个过程。其在音乐讯息和受众之间起着一个纽带作用,广大受众所接受到的音乐文化到底价值几何,全凭音乐编辑裁决。可以说,社会音乐文化的高低雅俗同音乐编辑的素养是呈正比的。
音乐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促使音乐编辑职业类型的多样化,而工作原理的多样化又决定了职业素养的多样化。由此可见,不同的音乐编辑类型需要不同的亦或是专门的职业技能素养。在工作原理上,音乐编辑职业的两分法便可说明,在文字音乐编辑过程中,需要音乐编辑主体对文字讯息做出客观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文意内容的类型鉴别,进而结合受众群体,最大限度的将文字讯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使其能够绽放出应有的文化光芒。而这种能力和素养,需要音乐编辑主体拥有专业的音乐知识和厚重的文学积淀。换言之,对于文字编辑而言,音乐理论和文化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其次,还要有比较娴熟的编辑学技能。而在应用技术型音乐编辑活动中,音乐编辑主体则要放眼市场,进行音乐策划,最大限度的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工作原理是将音乐通过编辑手段转化为文化商品,用此来促进社会发展、吸引消费,达到文化、经济齐发展。由此乐见,应用技术编辑的职业素养应该是多样化的,首先要有音乐策划和栏目创编能力;其次要熟悉掌握并能运用各种音乐编辑软件(如Nuendo、Encore、Cool Edit Pro)和网络编辑能力;最后对电视、电影的类型划分、基本知识、制作原理也应熟门熟路。
音乐编辑是音乐文化传播的“把关人”和“守门人”,对音乐文化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掇拾群芳,传播有利于社会大众的高品位音乐,笔者认为原理为第一要素,素养为基本要素。只有音乐编辑主体对工作原理熟门熟路,自身素养高才远识。才能传播出谐俗而不俚,言浅而隽永的高雅音乐文化。
三、 发展与展望
时至今日,音乐编辑学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同众多交叉学科一样,在自身规律的探索与母体学科的衍生下,逐渐向专业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纵观音乐编辑学所取得的成就,不难发现音乐编辑学所主导的三个主体发展原则已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三原则是由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编辑部于1997年第4期刊物中所提出的,其内容为:“1、填补音乐理论和编辑理论的空白,自立于世界学科之林;2、提高音乐编辑队伍素养,提高音乐编辑质量;3、促进音乐理论教学的发展和新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②]。”在这三大原则的主旨下,又提出了关于音乐编辑学撰稿的十六[③]个具体方向。依据三原则和十六个方向的要求,学界针对音乐编辑学的发展尽述各家之言。结合自身行业与音乐传播的特点,使音乐编辑学的研究蔚然成风。笔者将有关音乐编辑学的近20篇硕士论文和38[④]篇学术论文进行一一分析,分析结果同十六个发展方向一一对应,得出以下结论:1、硕士论文基本停留在对各种音乐刊物、著作的编辑活动研究阶段;2、电台、电视台音乐节目的选题、编辑与制作和音乐编辑技术手段与高科技的关系方面发文量比较集中,研究也比较透彻;3、音乐编辑的素养颇受学界关注;4、对学科定位、历史沿革、研究对象、任务同其他学科关系方面,已有清晰的认识,方向一致、对象明确;5、国外音乐编辑学研究与译文方面尚处空白。通过分析可见,音乐编辑学在我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文献众多,且具有相当的含金量。但也应该认识到其不足和薄弱环节,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随着音乐编辑学的发展,国内亦有大量专著对音乐编辑学进行了通篇或章节式的探索,其中包括,李宝杰《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汪月波《音乐编辑与音乐传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编辑手册》、曾遂今《音乐社会学》、 蔡继洲《音乐学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陈义成《电视音乐与音响》等。除此之外,自1996年6月至今,先后在沈阳音乐学院(1996年6月)、中国音乐学院(1999年6月)、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5月)、河南洛阳(2006年10月)举办了四次音乐编辑学年会。客观上促进了音乐编辑学向合理化、科学化、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在此形势的孕育下,国内几所高等院校也一马当先的建立了音乐编辑学专业,层次包括硕士及本科两个级别[⑤]。届时,音乐编辑学才可谓真正形成了专业化的教育。
音乐编辑学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虽已步入了正规,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学而无师、教而无本成为音乐编辑专业教育的瓶颈。授业者近乎于摸着石头过河,在此现实困境下,笔者认为要发展和培养有利于人类音乐文化传播的专业音乐编辑,可参考以下四点,在此道出,盼与广大从业者商榷。1、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经验[⑥],翻译国外文献,结合我国实际编撰专业教材,使专业教育有源可循、有本可教;2、融合音乐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结合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探寻一个基本固定的音乐文化消费观念[⑦],改变编辑主体工作的盲目是从;3、科学的厘定音乐编辑专业教育,注重培养从业者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应用技术技能。4、注重音乐编辑主体的作用,严肃岗位风气[⑧],严谨对待音乐文化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在漫长的探索与发展中逐步完善的,音乐编辑学也概莫能外。纵观前人取得的成就,实为学界兴甚之事,然学术研究绝非为求而求,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追求人类的幸福。音乐作为幸福的元素之一,对其涉取的量与质则在于传播者的指间与心田。如何增长受众的幸福指数,便是音乐编辑学与音乐编辑主体永恒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宝杰﹒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9)﹒
〔2〕汪月波﹒音乐编辑与音乐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8)﹒
〔3〕蔡际洲﹒音乐理论与音乐学科理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6):(254-275,451-478)﹒
〔4〕方毅华,赫丽丽﹒编辑学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2)﹒
〔5〕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346-361)
〔6〕翟 咏﹒现代音乐编辑实践呼唤理论建设〔J〕﹒交响,1997,(1)﹒
〔7〕李宝杰﹒主编意识在编辑工作中的能动作用〔J〕﹒音乐与表演,2012,(2)﹒
〔8〕黄钟编辑部﹒写在前面倡导音乐编辑学研究〔J〕﹒黄钟,1997,(4)﹒
〔9〕席雯婷﹒从音乐编辑学视角解读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文文献〔J〕﹒艺术百家,2009,(7)﹒
〔10〕曾遂今﹒关于音乐编辑科学定位的思考〔J〕﹒黄钟,1997,(4)﹒
〔11〕陈荃有﹒学术活动中的编辑意识与音乐编辑学建设〔J〕﹒中国音乐,2008,(1)
〔12〕韩旺辰﹒浅论电视编辑工作〔J〕﹒出版科学,1998,(1)﹒
〔13〕陈 亮﹒音乐编辑业务素质论〔J〕﹒黄钟,2002,(4)﹒
〔14〕林松源﹒多媒体电脑在音乐编辑工作中的应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8,(3)﹒
〔15〕张 瑾﹒广播配乐中的编辑问题〔J〕﹒黄钟,1998,(2)﹒
〔16〕侯旻霞﹒现代传媒中音乐编辑行为探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8﹒
〔17〕陈晶晶﹒文化传播链上的音乐编辑职业与学科建设〔J〕﹒音乐探索,2012,(1)﹒
〔18〕恽 星﹒音乐编辑的内涵与外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①] 李宝杰主编:《音乐编辑学:音乐研究的交叉视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7页。
[②] 《黄钟》编辑部:《写在前面倡导音乐编辑学研究》,《黄钟》,1997年第4期。
[③] 十六个方向包括;1, 、音乐编辑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2、音乐编辑学的学科定位及其与普通编辑学的关系;3、音乐编辑学的学科定位及其与音乐学其他诸学科的关系;4、音乐编辑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5、音乐编辑学的基本原理过程;6、音乐编辑学的知识修养与音乐观念;7、音乐理论刊物、音乐学术著作的选题与组稿;8、音乐论文的评价原则与写作技巧;9、音乐通俗读物的选题与组稿;10、英文版音乐理论刊物的选题、组稿与编辑;11、音乐编译在音乐编辑学中的地位;12、音乐译文的选题、组稿与编辑;13、国外有关音乐编辑学的情况介绍与译文;14、音乐编辑的技术手段与高科技的关系;15、电台、电视台音乐节目的选题、编辑与制作;16、音乐音像制品的选题、编辑、制作与市场导向。
[④] 此处数量具有不确定性,实际有50篇左右,由于部分文章似有音乐编辑的字眼,实则与本学科并无关联,此类文章未收入其中。
[⑤] 硕士层次院校:西安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河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层次:哈尔滨师范大学;类似型院校和专业: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科技与艺术专业、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凡艺术管理专业或多或少或有对音乐编辑内容的涉及)
[⑥] 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文化传播无异与此,笔者认为发达国家在音乐文化传播时必然有其成熟的工作经验和科学的工作原理,即使与国内无异,仅限于交流和比较,对于我国音乐编辑学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⑦] 大多国家都有自己的音乐,如美国摇滚、爵士、意大利的美声歌剧,而华夏民族由于融合中西、学至四海,使得音乐消费观念和趋向逐渐突兀,导致音乐文化传播者难以捕捉。从民族意识而言,特殊的音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发扬传统音乐文化对于音乐传播者乃至受众都是无可厚非的。
[⑧] 众多音乐制作、传播单位一人多职,用非专业的目光去审视一件音乐作品或是一部音乐学术著作,其行径不能不算为文化良心的泯灭和道德的缺失。
此文章使用快速荐稿系统投稿